“年輕”“網感”“天價” ——當業內談論電視節目時在談什么 中匯影視創始人侯小強、《我的奇妙男友》總制片人張娜在上海電視節舉辦的電視劇論壇上就行業熱點進行討論。 本屆上海電視節上,多家視頻網站公布了改編自網絡歷史小說的自制劇片單,網劇對古裝傳奇題材的偏愛由此可見一斑。這也足以說明當下年輕人的觀劇喜好——距離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并具有很強的代入感和參與感。圖為上海電視節影視市場展臺。 本屆上海電視節上,玄幻古裝題材電視劇《擇天記》公布了主創陣容,并宣布開機。這部改編自被稱為“爆款”同名網絡小說的電視劇,主要演員和幕后班底也非常“奪目”。直奔年輕人喜好、高投入、高質量、高收視、高流量已漸成當下電視劇的創作方向。圖為《擇天記》確定的主要演員在發布會現場。 本報記者 于 帆 文/圖 被稱為電視行業風向標的第二十二屆上海電視節近日舉辦,電視行業專家、從業者齊聚一堂,探討電視行業現狀與未來。與過往電視節不同的是,在本屆電視節上,幾乎已經看不到傳統電視劇、電視節目的身影,到處是關于自制劇、網絡綜藝、視頻網站、IP等與互聯網相關和衍生的議題。 用戶迭代與行業轉型 曾幾何時,“大媽”一度是業界認為構成電視觀眾的最主要群體。然而從近幾年走紅的電視劇、綜藝節目來看,受眾群體已轉變為“90后”甚至“00后”——“得年輕人者得收視率”已成為判斷一部電視劇、一檔綜藝節目能否成功的基本定律之一。 圍繞“誰在看”“看什么”“怎么才好看”等電視行業焦點話題,本屆電視節上,騰訊視頻、華策影視、樂視視頻等行業龍頭接連舉辦了多場關于電視劇、網絡綜藝的高峰論壇,對上述話題展開討論。 對于當下“90后”的收看習慣和消費喜好,騰訊視頻影視部總經理王娟根據統計數據,將之歸納為“變化速度極快”“隨心所欲”“腦洞大、花樣多”。數據顯示,新一代年輕人越來越喜歡“手機+床”的觀看方式,在王娟看來,“小屏時代”已經到來。 針對來勢兇猛的“小屏時代”,電視劇制作應該如何應對?曾制作了《花千骨》、《重生之名流巨星》等劇目的制片人唐麗君分享了自己的經驗:“為了方便觀眾的移動收看習慣,我們在《重生之名流巨星》這部戲里運用了大量的特寫和慢鏡頭,就連演員的毛孔都能在手機上看得清清楚楚。” 王娟表示,年輕人除了更依賴“小屏”,觀劇還追求 “一切皆可玩”,彈幕、表情包、GIF動圖等,都是年輕人玩的范疇。“像近期熱播的電視劇《歡樂頌》,網絡播放量突破100億的構成中,有1/4來自于截屏、表情包等這樣的‘玩劇’方式。” 在新一代電視從業者看來,如今的觀劇方式已和過往大不相同,以前被稱之為“觀眾”的觀劇群體已完全轉變為“用戶”,如今這一群體的迭代,也直接成為電視行業轉型的推動力量。 電視臺與互聯網加速融合互補 從近年來火熱的網絡綜藝節目可以看出,以電視臺為代表的傳統綜藝節目平臺開始進一步擁抱互聯網,視頻網站則產出更多優質內容進而反哺衛視平臺。由視頻網站單向購買電視綜藝版權的合作形式已逐漸轉變為兩個“戰場”的融合互補,而知名傳統電視人向互聯網的轉型,則使得雙方的合作日漸加速。 記者注意到,如今的電視綜藝越來越多地融入了互聯網元素,和視頻網站、社交媒體的貼合、互動也越來越緊密。如《奔跑吧兄弟》、《中國好聲音》等收視率高的電視綜藝都在積極探索“互聯網+綜藝”概念下的各種創新模式。 談及為何越來越多的優質綜藝節目同時選擇在互聯網播出,騰訊視頻綜藝業務部總經理馬延琨表示,互聯網其實為傳統綜藝在擴大傳播面上提供了很大的助力。“隨著用戶的年輕化和觀看方式的移動化,綜藝節目在電視上播和在網絡上尤其是移動端播出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奔跑吧兄弟》前三季總導演岑俊義則認為,互聯網帶給電視人最大的好處,在于它的互動、及時性。 由于互聯網為電視節目制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這也持續刺激著專業人才和資金流入視頻網站。記者了解到,各大視頻平臺今年全年有多達10檔以上的原創網絡綜藝推出,以騰訊視頻為例,去年1個季度推出了1檔節目,今年已上升為1個季度推出3檔以上節目,網絡綜藝市場擴充之速可見一斑。 |
相關閱讀:
- [ 06-13]上海電視節胡歌孫儷分獲帝后 胡歌車禍后十年蛻變
- [ 06-13]“電視問政”不能成為形式上的“創新”
- [ 06-12]粉絲催生電視"新生態" 如何將關注度轉變成收視率
- [ 06-12]上海電影電視節星光熠熠
- [ 06-12]2016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鋪開紅毯 中外影片參展參賽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