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脊梁】 ——重讀方志敏和他的《可愛的中國》 開欄的話 他們是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他們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的人物。他們用一言一行,為世人描摹出共產黨人的巍峨群像。共產黨人,這個肩負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重任的先進群體,其堅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懷、不屈的追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不竭的力量,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從今天起,光明日報推出《民族脊梁》欄目,以不平凡人物的不平凡的故事,生動展現出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黨員領導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呈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做出的卓著貢獻。 “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電影《第十軍團》開機儀式現場,孩子們誦讀著革命先烈不朽的名篇。 這是方志敏獄中絕筆,多少中華兒女為之心靈震撼,情動肺腑…… 1934年11月,時任紅10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的方志敏,奉命率軍北上抗日,途中遭國民黨軍圍追堵截,于1935年1月29日被俘。同年8月6日英勇就義,年僅36歲。 獄中的半年多光陰,方志敏用敵人勸降的筆紙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朋友!中國是生育我們的母親。你們覺得這位母親可愛嗎?我想你們是和我一樣的見解,都覺得這位母親是蠻可愛蠻可愛的。” 在沒有電視和網絡的年代,張建華是“聽著爺爺講紅軍故事入眠的”,他的爺爺是隨方志敏北上的老戰士。上大學后,為研究家鄉這位革命先烈,張建華跑遍了閩浙皖贛四省的檔案館、紀念館、大學圖書館,還到中央檔案館查閱資料。 他從中感受到方志敏熾熱的情感。“一個偉大的革命家,首先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他們的‘主義’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建筑在偉大的愛國感情上。” 在弋陽縣漆工鎮湖塘村方志敏故居前的廣場上,方志敏希望小學四年級學生程小翠正給來訪的圭峰中學的師生講述方志敏事跡,今年才10歲的她,稚嫩的嗓音讓人聽來仿佛穿越了時空。 橫峰縣葛源鄉磨盤山下的楓林塢,方志敏一手創立的紅軍軍團曾在此操練。順著操場旁小山拾級而上,流水潺潺,光亮從樹枝的空隙投下,映在烈士紀念碑上,鮮艷的紅五星閃耀著別致的光芒。 紀念碑為1933年革命戰爭年代所立,碑面上經緯縱橫刻成了小格,小格內寫著烈士姓名。橫峰縣博物館原館長王小明曾經數過這塊碑上的姓名,單面有1200余人。贛東北根據地發展鼎盛時期,區域縱橫贛東北、閩北、浙西、皖南4省邊區近50個縣,人口100多萬。紅軍部隊也從無到有,取得了“血戰東南半壁紅”的光榮戰績。 有計劃地建設政權、深入開展土地革命;發行紅色股票,創辦閩浙贛根據地銀行……作為贛東北蘇區的開創者和主要領導者,方志敏的才華得到充分展露。 雖身為黨的重要領導干部,但他與普通工作人員一樣,過著極為樸素的生活。被俘后,敵人只在方志敏身上搜到一塊表和一支自來水筆,國民黨士兵根本不相信:“你騙誰,像你當大官的人會沒有錢?” “在生命的最后時光,坦然面對生死,這就是信仰的力量。”研究方志敏30多年的江西上饒市委黨校教授羅時平感慨,這源自于他對祖國母親的信仰,對革命勝利的信仰,對新中國的信仰。 (據新華社南昌6月11日電 記者高皓亮、胡喆、余賢紅) |
相關閱讀:
- [ 06-12]省民族與宗教研究所赴開元社區開展慰問活動
- [ 06-12]臺灣端午節的民族記憶
- [ 06-10]魅力端午:文化自信托舉民族文明傳承弘揚共享
- [ 06-10]端午:文化自信托舉民族文明傳承弘揚共享
- [ 06-08]省文聯赴永泰富泉民族中心小學幫扶共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