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6月11日電(記者張建松)記錄了人類文明、具有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不僅存在于陸地,也有的深藏于水下或海底。在我國第11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專家呼吁摸清我國水下海洋文化遺產“家底”,進一步加強保護力度。 近年來,我國日益加大了對沿海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投入和支持力度,從單一的水下考古走向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從沿海走向遠洋。尤其是隨著“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建立,我國逐漸形成由國家統一組織協調、重點發展沿海地區、逐步向內陸推進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總體格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向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方向轉變。 據介紹,2007年12月,“南海I號”沉船成功進行了整體打撈、整體搬遷、異地清理,使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沉船入住現代“水晶宮”,標志著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手段、理念、技術上的重大創新和突破。目前正在搶救保護的“南澳I號”也采用了眾多先進技術,大大提高了海底考察、打撈效率及出水文物安全。海南西沙“華光礁I號”、福建平潭“碗礁I號”、“大練島I號”、山東青島鴨島沉船等水下文化遺產,經搶救性發掘后,也獲得有效保護。 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閩商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楊宏云認為,由于海洋環境的特殊性,我國沿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仍面臨諸多問題。如水下文物盜撈、倒賣等不法行為依然猖獗;隨著海洋經濟發展,用海項目急劇增多,保護與發展的有序協調愈益困難;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涉及文物、海洋、漁業、旅游等諸多部門和利益相關者,有效協調機制尚未完全建立,造成我國沿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和發掘等方面缺乏系統性、規范性的管理。 為實現海洋文化遺產保護與海洋經濟和諧發展,專家呼吁國家制定和實施海洋文化遺產普查工程,摸清我國海洋文化遺產的“家底”;完善保護機制,參照陸地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以及地下文物埋藏區、保護區等已有成果,探索建立我國沿海水下文化遺產分類分級保護體系。同時,加大科技投入創新保護方式,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以及空間信息化技術等,將沿海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發展進行多樣化、高科技呈現,加大傳播,推進水下文化遺產的普及、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 |
相關閱讀:
- [ 06-11]福州鼓樓區又添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 06-09]世界知名文化遺產專家繼續在泉州談海絲論文化
- [ 06-09]泉州人珍視家鄉文化遺產 全村人呼吁保住古渡頭
- [ 06-08]中外專家聚焦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