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駐華大使:希望5年后中德實現相互免簽
2016-06-08 08:59:19?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林晨 李艷 |
分享到:
|
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問題是當下各國都十分關心的話題,在G7峰會上,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也表示,應該將此問題納入到歐盟討論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框架中。柯慕賢表示,中國其實更多的是要求歐盟修改其反傾銷規則。目前的情況是,歐洲議會表示反對,“我們需要和中國一起尋找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我們要相向而行。” 現在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構想,柯慕賢認為,該構想是個很有潛力的概念,應該將其潛力發揮出來。不過要實現“一帶一路”,需要有效解決部分地區安全問題,比如阿富汗、烏克蘭等。與此同時,還要所有參與國在經濟方面進行開放。 前一段時間,中國開往歐洲的列車滿載出發、空駛而歸的消息引發熱議。對此,柯慕賢表示,這可能與歐盟對中國的貿易赤字有關。同時他認為,中國市場需要對歐洲商品更加開放,這樣會有更多貨物從歐洲運到中國。 柯慕賢表示,現在,中國華為、中興等通信產品在德國很受歡迎。而德國一些商品其實可以在中國做得更成功,比如藥物、農產品和食品等。不過,這些商品目前在中國面臨一些限制,德國企業需要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這其實對中國引進投資和技術也更有利。 對于德國社會輿論現在擔心中國的投資可能涉及其國家安全或技術安全,柯慕賢表示,德國政府對中資持開放態度,以后也會如此,德國沒有法律依據能夠限制這些商業行為。 近日,德國機構發布了題為《德國和中國:感知與現實》的調查,結果發現,相較于74%的中國受訪者對德國持積極看法,只有24%的德國受訪者對中國看法積極。對此,柯慕賢表示,他認識許多在中國生活的德國人,絕大多數人對中國的看法積極,他們在這里生活得很愉快。民調出現這樣的結果,可能首先是因為中德兩國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不同。其次,有些德國人對中國的了解不夠全面,比如第一次來中國時,他們會發現現實和其預期不同;反過來也是如此,沒去過德國的中國人會將德國理想化。 此次默克爾在中國期間會與中國社會人士見面,并有可能去一所大學發表演講,這都是加強中德民間交流的機會。此外,2016年是中德青少年交流年,“我們希望,中德的民間交流從年輕人開始抓起”。 在簽證方面,柯慕賢表示,他希望以及預計在5年至10年里能實現中德相互免簽,“必須定個雄心勃勃的目標,事情才能有所發展”。現在中德的經濟和政治合作發展得很好,但簽證還沒跟上。為此,德方已經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將商務簽證和旅游簽證辦理的時間分別縮減至48個小時和72個小時、外交護照已實現免簽。下一步希望能夠大量削減游客辦理簽證時需要出示的證件和材料。 |
相關閱讀:
- [ 05-26]德國工業4.0遇上“中國制造2025” 戰略對接凸顯中德合作潛力
- [ 03-22]德國學者:中德關系重要一年“好戲在后頭”
- [ 12-11]廈門成立首支中德產業基金
- [ 12-04]教育部同意建立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
- [ 11-11]中國外交部:施密特先生是中德關系的開拓者和推動者
- [ 11-10]中德幕墻:打造人才隊伍 做強技術支撐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