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出清面臨多重阻滯 老僵尸靠政策拿補貼欲變吸血鬼
2016-06-07 07:15:22??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靠政策拿補貼 “老僵尸”欲變“吸血鬼” 產能有效出清面臨多重阻滯 處置僵尸企業是去產能的關鍵點,也是難點和風險點。記者近期在多地調研發現,一些地方對清理僵尸企業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加之這一工作涉及國有資產處置、人員安置、債務清理等龐雜難題,在誰是“僵尸”、先出清誰等方面還存在標準不夠清晰、各自盤算退路等問題,很有可能阻滯產能有效出清。業內相關人士及部分專家認為,應在具體的工作推進過程中,進一步界定僵尸企業標準,理順產能出清路徑,完善退出機制,明晰各方職責。 誰是“僵尸”?界定不清晰認知存混亂 記者調研發現,雖然各地積極展開清理僵尸企業的摸底排查、目標確定等工作,但在工作的第一步,即界定誰是“僵尸”就面臨難題。各方對僵尸企業的標準界定尚未統一,可能影響僵尸企業的認定及退出效率。 首先,如何“劃線”?“沒個精確的區分,基層要認定很難啊!”西部某資源型城市工信委負責人說。多地基層干部提及,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對處置僵尸企業主要是提出了描述性概念和一般性原則,各方對僵尸企業的認知尚未完全明確和統一,有待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厘清。 一些基層干部反映,目前統計上報的多是當地困難企業,有些地方主要還是民營企業。這些企業中既有生產經營困難、瀕臨破產的,也有部分是有營業執照但無資金、無場地、無機構的“三無”企業。 “國家有一個困難企業的認定標準,但困難企業不等于僵尸企業,不能套用。”貴州一家礦業集團的負責人說。西部某省發改委一位負責人也表示,該省有各類特困工業企業100多戶,基本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但要界定誰是“僵尸”,僅憑生產狀態還難以判斷。不少接受記者采訪的特困企業也明確否認自己是僵尸企業。 在已經出臺相關方案的省份,對僵尸企業的認定也有差別。如廣東、江蘇等省將關停企業、特困企業都納入了僵尸企業的處置范圍,而在一些資源大省,特困企業涵蓋當地主要支柱型企業,并承擔整片區域的“辦社會”職能,很難作為僵尸企業直接進行處置。 部分地方干部還提出,當地按國家規定的落后產能已基本淘汰完畢,今后的去產能工作亟待明確新的、恰當的界定標準。 此外,誰來認定?部分地方反映,目前發改委、工信、國資委、財政等多個部門對僵尸企業的調查范圍不同、口徑標準不一致,容易造成混亂。西部某省發改委有關人士說,當地在僵尸企業調查中,各部門從各自工作角度進行不同的摸底,難以形成全貌。如,發改委主要看企業產能過剩情況,工信委主要看企業效益情況,財稅部門主要看欠稅情況,金融機構則在統計企業的呆壞賬情況,國資委則注重考核企業班子,各司其職。 “僵尸是廠子自己認定?還是政府?還是財政部門?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一些企業界人士也表示困惑。 記者調研了解到,部分地方在僵尸企業摸底中,采取企業和地方自主上報的形式。一些業內人士擔心,若無清晰標準,地方出于保就業、保穩定、保總量考慮,企業出于自身利益考慮,難以主動有效退出。 |
相關閱讀:
- [ 06-06]供給側改革力度將加大 過剩產能有望加速出清
- [ 06-06]產能過剩導致投資回報下滑 多地限期清理僵尸企業
- [ 06-06]地方密集推供給側改革方案 產能出清望加速
- [ 06-06]產能過剩導致投資回報下滑 多地限期清理僵尸企業
- [ 06-05]中國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國家產能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