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媒體人討論英國脫歐 交流如何應對“老齡化”
2016-06-03 17:54:56?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林晨 陳暉 |
分享到:
|
英國脫歐:民意未必完全正確 北京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梅寧華表示,從政治概念來講,英國本身就是個歐洲國家,留在歐盟對英國長遠發展來看根本不需要去判斷,肯定是有好處的。然而,歐洲的一個政治正確就是民意,但民意有時候并不見得是完全正確的東西,它經常被操弄成民粹,只能看到眼前的、局部的東西,卻往往被拿來當成一種普遍的共識,這對國家的長遠發展未必有好處。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表示,現在整個歐洲的形勢不是最好的時候,又有難民危機和財務危機等。如果英國真的退出歐盟,將是對歐盟一個深深的打擊,打擊歐盟的生存,打擊歐盟的氣勢,會讓歐盟一下子失去良好的勢頭,甚至有可能歐盟從此就衰退。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所以歐盟還是要想辦法把英國留住。 部分德國媒體人表示,英國脫歐可能會使很多國家學習英國這個“榜樣”,跟著嘗試公投脫歐,這對歐洲來說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甚至可能使歐洲陷入整體的動蕩。 “一帶一路”:中歐地緣沖突少 合作可加強 財訊傳媒集團總裁戴小京表示,在“一帶一路”的構想里,歐洲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沒有歐洲,那就算不上東西方的溝通。歐洲作為一個經濟體,比中國更強大、更發達是一個現實,在打通了中歐之間的通道后,沿線會因此實現很多增長。在改革開放初期,中日、中美交往比較多,但在新世紀以來,中歐關系應該有更多的互補性。而且中歐直接的地緣沖突更少,合作的機會應該更多。 部分德國媒體人表示,歐洲需要中國嗎?從經濟利益的角度,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但另一個問題是,在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歐洲是否還需要中國?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不像第一個問題那樣清晰。直到今天,中國在很多人眼中依然被局限為一個經濟加油站,在其他領域常被以一種批判的眼光對待,這個狀況需要有所改變。一方面,中國自己需要讓外界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另一方面,也希望歐洲能夠像中國需要歐洲那樣需要中國,中歐之間開展更多政治、社會領域的合作。 中國人口老齡化或為德國帶來機遇 人民網副總裁唐維紅表示,2015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有2.2億,相對應的勞動人口也開始絕對減少了,去年下降到了9.11億,這是連續四年勞動力人口在絕對下降。這個數字本身和“二孩政策”的出臺意味著中國人口現在面對的矛盾已經變了,人口的紅利在消失,生育率水平的下降和人口老齡化使得這個矛盾更加凸顯。中國也有專家提出,為了更均衡的人口發展,中國應保持2.1的生育率,更現實一點也應該保持在1.8。但目前中國的生育率只有1.5—1.6。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表示,中國老齡化快速到來也帶來新的機會。首先,健康產業將在不遠的未來成為中國的第一產業,比如類似人造關節等技術正在呈幾何形的速度發展;第二,老齡化將使無人駕駛等人工智能在中國擁有越來越廣泛的空間;再次,中國人的休息時間可能會越來越長,休閑文化領域將有很大發展潛力。包括德國在內的眾多國家注定也會在中國老齡化進程擁有機會。 部分德國媒體人士表示,德國從20年前就注意到了老齡化的問題。目前,德國已決定到2020年延長退休年齡至67歲,并且希望通過接收移民來填補勞動力空缺。但現在來看,政府養老金的支出依然面臨很大挑戰,未來養老金水平將勢必下降。(本文由白云怡整理自第七屆中德媒體論壇) |
相關閱讀:
- [ 05-26]德國工業4.0遇上“中國制造2025” 戰略對接凸顯中德合作潛力
- [ 03-22]德國學者:中德關系重要一年“好戲在后頭”
- [ 11-11]中國外交部:施密特先生是中德關系的開拓者和推動者
- [ 09-15]外交部證實中德雙方正就默克爾年內再次訪華保持溝通
- [ 02-07]楊潔篪會見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伊辛格
- [ 12-17]中德媒體對話舉行
- [ 11-25]盤點領導人獲贈球衣:8號象征吉祥 10號運籌帷幄
- [ 10-20]媒體評李克強訪歐:建好連通中歐的“立交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