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心象學專業委員會”專家大多冠以“教育部”名號 北青報記者打開“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心象學專業委員會”的官網,該委員會簡介這樣寫道:2014年12月4日教育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批準,正式成立“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心象學專業委員會”。“心象學委員會”自稱是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的分支機構。2015年時,網站曾發布“中國心象導師”等職業能力認證培訓的招生簡章,培訓專家頭銜上近十位冠上“教育部”的名號,培訓收費從3900元/人到9900元/人不等。 據簡章描述,參加此次培訓的學員能夠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心象學專業委員會頒發的相應級別的證書,這些證書“可作為持證人職務晉升、聘任、執業、從業資格注冊的參考和依據;可作為從事心理、心象、國學、教育、養生及相關專業工作和用人單位招收錄取專業人才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北青報記者昨天下午聯系到“心象學委員會”一王姓老師,他確證了“心象學委員會”現為“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二級分支機構。當被問起“專家名銜為何冠以教育部時”,王姓老師回應,“不太清楚當時網上的表述”,他還稱:“之前報名的人不多,現在我們不開賣證的班了,我們委員會現在搞公益班,畢竟先要有知名度才行。” “教育發展專業委員會”公開以“教育部”“賣版面” 北青報記者還發現“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名下還有一家“教育發展專業委員會”的二級機構,該機構目前正在進行教育類征文,征文范圍是面向全國各地的教育行政單位和教師個人,截稿時間是5月31日。這份“教育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教育發展專業委員會《人民教育》雜志征稿”的紅頭文件上,三個加蓋公章處赫然寫著“教育部XX專業委員會”。 北青報記者以“發稿”的名義撥通了征文組委會的王老師電話。王老師表示,目前征稿尚未截稿,歡迎投稿,一旦發稿,將根據刊物級別收取版面費用。“參加征文是不收費的,一旦你稿件獲獎了,就有機會刊出發表。《學校教育研究》上版面是550元一篇,《中國教育教學實踐指導》版面費是348元。” 這樣看來,“ 教育發展專業委員會”舉辦的這場征文評比實際上是變相地“賣版面”。“很多老師都來投稿了,既有來自北上廣的大城市,山區的老師也有。因為評職稱加分,論文是必須的。我們收稿時間放寬到6月20日了。” 回應 二級協會帶“教育部”字樣不符合相關規定 北青報記者聯系上了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的辦公人員,該男士承認“心象學專業委員會”、“形象管理專業委員會”、“教育發展專業委員會”都是其學會下的二級分支機構。北青報記者問起這些“專業委員會”在網上自稱“教育部下屬學會”,而且還存在有償培訓、收版面費的問題,該辦公人員表示:“它們不能以教育部冠名,如果借機從事有償經營,肯定是不合規的。” 北青報記者繼續追問如果有人“上當”交了錢怎么辦,對方則給出了“你得先把活動名稱、受騙金額報給我們,一般來說它們的活動在我們這兒打過報備”的回答。 聲音 二級協會實際是綁架“公權力”來謀私利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 主任鄧國勝教授 北青報:此次教育部嚴令各社會組織及分支機構禁用“教育部”之名組織活動,您認為是出于什么考慮? 鄧國勝:業務主管單位雖然是教育部,但這些“學會”就其本質來說是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而不是代表公權力的行政機關,所以自然不能打“教育部”或“教育部直屬”的旗號了。 北青報:調查中發現有的“專業委員會”還借機開“培訓班”、“收版面費”,您認為這種現象普遍嗎? 鄧國勝:你說的這種現象其實在二級分支機構里是存在的,它們屬于綁架公權力來謀私利,比如搞個官方的名頭來評獎、辦活動,交錢就能領證書等等。這些“專業委員會”看上去有官家色彩,現在很多人會輕信而上當受騙。因為這些二級機構不是獨立法人,所以如果賠償的話,還得找這個社會組織母體賠償 北青報:為什么“二級分支”機構的掛靠現象屢禁不止? 鄧國勝: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來是國家級的一級社會組織申請是相當困難,很多國家單位不愿成為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很難申請到資質;其次,部分一級社會組織自身活力有限或者管理不善,所以它們會借助手里的壟斷性資源讓二級單位來掛靠,靠管理費來生存。 北青報:怎么去治理這一“掛靠”亂象? 鄧國勝:說到底,要讓社會組織與行政脫鉤。目前我們很多一級社會組織仍具有很濃的官方色彩,政社不分,所以讓一級社會組織帶有較重的資源壟斷意味。“十八大”以后,國家提出“行業協會與行政脫鉤”的改革,也就是這一邏輯。 本組文/本報記者 劉旭 |
相關閱讀:
- [ 06-02]臺灣媒體人走進天津自貿區 聆聽創業創新故事(組圖)
- [ 06-02]媒體:中彩在線總經理賀文被帶走 被舉報侵占27億
- [ 06-01]特朗普炮轟美國媒體“不誠實” 不滿自己形象被抹黑
- [ 06-01]李克強會見亞洲新聞聯盟媒體負責人并座談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