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以來,在德國做傳統餐飲已經10余年的湘商總會會長李先秋,就一直在尋求機會回中國投資創業。
近日,以李先秋為代表的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46位海外知名工商社團僑領、僑商子弟和中青年企業家齊聚長沙,參加了第33期“海外華裔青年企業家中國經濟高級研修班”(以下簡稱研修班),為回國投資興業鋪路。
據悉,研修班是專為海外杰出青年華商量身打造的一項重要品牌活動。中國國務院僑辦經科司副司長于建明介紹,研修班自2004年開辦以來,目前已有1300多名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海外知名青年華商參加。日前,第34期研修班剛剛舉行。海外華裔企業家積極研修中國經濟,正尋求機會加入中國創新創業的隊伍中。
“回流”已成趨勢
像李先秋這樣,萌生回國創業想法的大有人在。已經移民美國30余年的美國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席梁冠軍,近年來也與中國有著越來越密切的往來。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9個月的時間他就能往返于美國和中國之間10余次,原因正是他投資的重點領域已從美國轉移到了中國。
“多年前,我和許多發達國家的留學人員達成了共識,自愿組成了海外留學人員團隊,開始與政府和企業聯系,對回國創業進行溝通。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協商,終于,我們回國注冊成立了公司。”曾在美國學習工作多年的歐美精英創業家協會副會長、南京諾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增芳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如是說。他認為,以前國家擔憂人才出國以后不回來,但是,現在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2014年8月發布的《國際人才藍皮書: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報告(2014)》顯示,美國硅谷華人精英中有43%的人愿意當下或將來回國工作,他們認為回國會比在美國有更好的發展,他們也更愿意選擇在中國發展。澳中商業峰會主席楊東東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最近兩年,我身邊有一些僑商已經回國創業了,還有一些是正在打算回國創業。”
“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如今,海外僑團已經開始以組團的形式回國尋找發展機遇。在湖南,這種趨勢也很普遍。”湖南省僑聯副主席兼秘書長孫民生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介紹道。
多方因素促“回流”
海外僑商愿意回國發展應該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孫民生說:“近年來,世界經濟持續疲軟,僑商需要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和方向。”中國正給他們提供了這樣的機遇和方向。全球順商聯合會秘書長、順德青年企業家協會會長佘永亮在接受本報采訪中稱:“中國國內的市場環境正在發生變化,此外,不斷完善的法律體系也為僑商歸國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對僑商歸國投資興業,起到了格外重要的“召喚”作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一帶一路”帶來的是巨大的商機。如今,鼓勵回國創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已經成為海外僑商的熱門話題。有媒體報道,雖然,“一帶一路”被視為國與國之間國際合作的重大戰略機遇,但對于僑商來說,只要把握機遇,一樣可以搭乘“順風車”。
面對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中國也對以僑商為代表的海外優秀人才有著極大的渴求。“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而海外僑商在創新中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孫民生介紹道。移民海外的“新僑民”,他們多數通過留學渠道出國,受教育程度較高,其中不乏專業人士。這些人士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據一席之地,是如今中國創新創業所需要的重要力量。
因此,中央以及地方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僑商“回流”。5月23日,作為全國第9家“僑夢苑”,湖南“僑夢苑”正式揭牌,落地長沙高新區。據悉,參加第33期“海外華裔青年企業家中國經濟高級研修班”的學員都見證了湖南“僑夢苑”的揭牌,親身感受到了歸國投資興業的良好環境。
“僑商本身的故土意識也促成了他們的‘回流’。”孫民生介紹道。在許多海外僑商的心中,回國創業就像是“回家”一樣,是一直夢寐以求的事情。
是機遇也是挑戰
事實上,伴隨機遇而來的,還有極大的挑戰。目前,僑商歸國創業還面臨一系列的難題。張增芳說:“一些地方政府為吸引海外人員在當地創業,承諾了很多優惠條件。但會有一些地方政府事后不兌現,使回國創業者陷入困境,這是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同時,他認為,有些出國時間較長的華裔企業家,對國內創業環境不熟悉,歸國之后常會感到“水土不服”。
孫民生也認為,長期在國外發展的僑商回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觀念差異所形成的碰撞。同時,他說:“這些人還因人脈資源缺乏感到焦慮,因對政策缺少了解而感到痛苦,家庭遇到的具體問題(如孩子的上學,夫妻兩地分居等)也會給他們帶來無助。”
針對這些問題,國家僑務部門也在積極扶持,通過制定法律法規為歸國創業的僑商保駕護航。“目前,國家針對海外人才出入境、居留、創業等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孫民生如是說。未來,楊東東認為,涉僑部門在幫助僑商歸國創業時,還應該做到將“各級的研修班和研修個案,宏觀的輔導和微觀的指導,創業優惠和解決生活后顧之憂”結合起來。
克服僑商“落地”困難不能只靠政府幫扶,也需要自我的不斷完善。佘永亮認為,歸國投資的僑商在保持既有的國外經驗和世界性眼光之時,也要學會培養國內的合作伙伴,或者同一些商業協會抱團謀求發展。楊東東說:“海外僑商需要逐步熟悉中國的社會環境、政策法規和中國特色的人文環境。只有這樣,才能逐步融入到中國的經濟環境中,并形成自己的經營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