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科技進步是強大引領,創新發展是動力源泉 科技創新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 科技,幫助中國養活世界22%的人口—— “13億人吃飽穿暖”,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曾面對過的世界性難題。科技部部長萬鋼清晰記得,1969年他當生產隊長時,鄉間流傳的目標口號是畝產糧食600斤“過黃河”,800斤“跨長江”。 如今,海南三亞超級稻“超優千號”示范基地,80多歲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撫摸著“超優千號”飽滿的稻穗說:“這里畝產已經達到940多公斤。” 農業部數據顯示,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農業增長從拼資源、拼投入轉向拼科技、拼研發。 科技,解決現實難題,為社會進步提供動力—— “扎針神器”——投影式紅外血管顯像儀,識別血管位置和深度,輕松解決嬰幼兒、肥胖患者扎針找血管的難題;帶上一塊腕表,小孩、老人就能自動定位,不怕走失;大氣灰霾污染源解析,找到了制造霧霾的“源頭”…… 藥學家屠呦呦站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中國人原創的青蒿素拯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賴遠明團隊成功解決青藏鐵路修建中“無法攻克的世界性凍土難題”,創造了“天路”奇跡;裴端卿團隊發現細胞在結構上“返老還童”的關鍵機制…… 從實驗室到火熱的生活,從宏觀到微觀,一個個科學家及其團隊的努力和付出,讓一個個科學新發現逐步變成應用;一臺臺儀器或關鍵部件研制成功、一個個生產技術細節得以改進躍升,為現實生產生活帶來一點一滴的變化。 科技,改變人生命運軌跡;創新,讓機遇在創業中勃發—— 成曉華,上市公司朗科科技創始人、U盤發明人之一,他和同伴創立的公司幾年間完成了年銷售額過億的飛躍。 如今,成曉華華麗轉身,成為“創客導師”。“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做企業,我自己走過了一條創業路。技術創新在哪里,我們就會引入風投資金,從十萬級到百萬級,甚至更大。我會告訴年輕的‘創客’,哪里有溝坎,指導他們如何避開風險,整合創客團隊,和他們一起成長。”成曉華說。 毛大慶,萬科集團前高級副總裁,放棄高薪和頂級職業經理人的“光環”,打造出一個孕育科技創新的創客服務平臺。 “科技創新大潮勢不可擋,這是一次國家命運的拼搏。如果我能參與到這場拼搏里,獲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遠比掙錢重要得多。”這就是毛大慶的人生選擇。 科技創新成為“第一動力源”,助力中國經濟調結構、促轉型,邁向“中高端”—— 一根網線改變中國。1994年4月20日,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從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中心連入Internet,標志中國互聯網起步。如今中國,網民超過6.8億,成為世界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 “互聯網+汽車”“互聯網+裝備制造”……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機遇,“互聯網+”讓傳統制造業,向著價值鏈高端努力攀登。 向創新要效益,“絕版貨”取代“大路貨”、成套總包取代單機制造,“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 依托科技創新,新興產業“彎道超車”,勇立時代潮頭。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創新鼓點密集敲響,合奏出中國經濟新強音。 華為、聯想、中興等一大批企業步入全球高技術行業領先者行列。2015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 新思路,孕育新變化;新動能,釋放經濟發展巨大潛力—— 深圳,已經率先實現動力轉換,走上創新驅動發展的軌道: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來襲,深圳經濟增速從年均25%急跌至個位數。面對加工貿易斷崖式下跌,深圳先后出臺實施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2013年,深圳又著手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經濟、航空航天和智能裝備制造四大未來產業。 轉危為機,渡過難關。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基因檢測……一個個新興產業在深圳崛起,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十二五”期間,深圳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長近20%,產業總規模從8750億元增加到2.3萬億元,占GDP比重從28.2%提高到40%,成為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主引擎。 “深圳這些年發展質量比較好,相當一部分是靠新產品、新技術。”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思康說,“新技術產生新需求,以新供給刺激新需求,以新需求拉動新供給。”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年初發布的《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顯示,中國已成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發大國,中國科技在全球的地位日益突出,研發投入、科技論文產出、高技術制造增加值等均居世界第二位。 從創新驅動到新空間、新產業、新機制,從科技強到人才強、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十三五”開局,“新”字當頭、“強”字叫響,匯聚起中國經濟新動能。 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說:“未來5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能否成功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升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是看能否依靠科技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新動力。” |
相關閱讀:
- [ 05-29]東僑:堅持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 雙輪驅動產業轉型升級
- [ 05-29]福布斯“創新人物”劉自鴻:走在世界科技最前沿
- [ 05-29]科技部:實踐"四種形態" 黨組織要敢抓敢管
- [ 05-28]美中經貿科技促進總會歡迎福州市人民政府訪美代表團
- [ 05-28]福布斯“創新人物”劉自鴻:走在世界科技最前沿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