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27日電 (記者 應妮)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27日楊絳先生的遺體在北京火化,這位105歲的老人,清凈地抹去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后一點痕跡。 “整個過程非常簡單,沒有儀式,沒有設靈堂,也沒有花圈挽聯,大家都只想按先生的遺囑安靜送她走完最后一程。”作為楊絳生前工作過的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唯一代表,所長陳眾議27日參與了送別。 “之所以沒有第一時間將先生去世的消息公布,也是遵從先生遺愿。”陳眾議說。早在2012年,楊絳先生即向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請求:去世后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不受賻儀,至多七八親友送送。2013年,她親筆所作遺囑再次就后事辦理明確寫道:“我去世后,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 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27日發出訃告,公布了錢楊所藏珍貴文物字畫已于生前無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二人全部作品著作權中因作品使用而獲得的財產收益捐贈母校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好讀書獎學金”,書籍、手稿以及其他財產等捐贈相關單位,并指定了遺囑執行人。 陳眾議向中新社記者透露,無論是訃告還是遺囑,都是經楊絳先生生前審訂,吳學昭擔任了遺囑執行人。隨后,中新社記者致電吳學昭家中,家人表示吳學昭已幾日未歸,一直在忙于楊絳先生的身后事。 吳學昭是錢鐘書的老師吳宓的女兒,《聽楊絳講往事》一書的作者,該書是楊絳唯一授權認可的自傳。(完) |
相關閱讀:
- [ 05-27]楊絳先生遺體在北京火化 生前財物悉數捐贈國家
- [ 05-27]楊絳是中產群體追求品味情懷的捷徑
- [ 05-27]“楊絳百歲感言”何以能以假亂真?
- [ 05-27]楊絳先生辭世為何如此受關注?
- [ 05-27]清華學子悼念楊絳 校友:希望楊老先生一路走好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