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特朗普和希拉里。
中新網北京5月27日電(記者 闞楓)27日在北京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分析,2016美國大選后,任何一黨的新總統上臺都較為可能出現在對華政策上示強的局面。中美關系可能會延續所謂“低開高走”的傳統走勢,甚至此次開局可能會“走得更低”。
美總統選舉撲朔迷離 兩黨分立府會最具可能
5月27日,由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和社科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美國藍皮書:美國研究報告(2016)》發布會在北京舉行。這份報告著重分析了今年的美國大選以及中美關系未來走向。
報告分析,在總統選舉政治意義上,2016年大選是一次開放式的選舉。這里的“開放式”是指,總統大選中在任總統不能或不愿謀求連任、副總統也未參選,從而徹底向兩黨各參選人開放,提升了總統大選的競爭性與不確定性。
報告稱,自1856年民主、共和兩黨同時參與總統競選以來的40次總統大選中,開放式選舉共有11次。如果計入2016年大選,21世紀的前16年已有兩次開放式選舉。如此密集分布,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美國的總統政治及其政策議程進入了延續性相對較低、變動性相對較大的歷史時期。
2016年大選因其對美國未來四年內外政策走向的風向標意義而備受關注。作為后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產生新總統的大選,“2016年大選肯定是一場頗為激烈的選戰,其結果難以預估。”
報告分析,相比總統選舉的撲朔迷離,國會兩院選舉略顯清晰。基于共和黨延續在國會眾議院多數、但在國會參議院維持多數存在一定壓力的判斷,未來的府會關系將以分立府會最具可能性,即便民主黨維持了對白宮的控制,也肯定會遭遇共和黨主導的國會的制衡。
美國大選后中美關系開局或“走得更低”
美國大選后,中美關系走勢如何?對于這場撲朔迷離的選舉,這無疑是中國民眾最關心的問題。
這份報告稱,在2016年美國大選的兩黨陣營中都存在對華持負面立場的參選人。作為亞太戰略的始作俑者之一,希拉里在中國事務上素來強硬,且多次操作人權事務,其上任后勢必繞開以往新任總統的所謂“學習曲線”,立即著手強化亞太戰略,就南海、網絡等議題對中國施壓。
反觀共和黨陣營,特朗普的外交立場對中美關系的確存在頗多不確定性。一方面,特朗普曾多次毫無依據地公開抨擊中國。另一方面,不同于傳統共和黨人,特朗普不主張在亞太地區保持強勢存在、不主張為保護日韓等盟友安全進行資源投入、不主張介入釣魚島爭端等一系列立場,也可能將有助于中國周邊安全局勢的改善。
此外,報告還分析,目前看,希拉里的外交團隊基本上是其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原班人馬,在中美關系的處理上雖然并不積極,但也相對熟悉、專業,甚至與中方保留著一定的溝通渠道。反觀共和黨陣營,特朗普目前公布的五人外交政策團隊基本上是毫無一線決策經驗的華盛頓圈外人,且僅關注軍事、中東、反恐以及能源議題,這些顧問具有多大或者何種影響具有極大的不可預測性。
“這樣看來,任何一黨的新總統上臺都較為可能出現在對華政策上示強的局面。”報告稱,在總統政治周期意義上預估,中美關系可能會延續所謂“低開高走”的傳統走勢,甚至此次開局可能會“走得更低”。
報告稱,總體而言,從目前選舉進展所釋放的信號看,2017年后的中美關系將面臨不可回避的磨合,“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也將面臨是否重新得到美方建設性積極回應的嚴峻考驗。(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