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資料圖) 一百零二歲的楊絳,在夕陽余暉中吟唱生命之歌,經歷時間洗煉的思想和情感,散發著精粹的、最具人性的光輝。繁華盡落之后的真淳,生命最后狀態里的飽滿,是她留給世界的最美的風景。著名學者周國平說:“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獲平靜地上路。” “我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 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備回家。” 楊絳其人 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鐘書夫人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楊絳與家人 1932年春天,楊絳考入清華大學并與錢鐘書相識。第一次見面,錢鐘書就說:“我沒有訂婚。”“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回答。世紀佳緣由此展開。1935年,楊絳與錢鐘書成婚,不久一同出國留學,無論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們相親相愛的足跡。在牛津,楊絳與錢鐘書曾在詩歌里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1938年,楊絳隨錢鐘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 愛女錢瑗被楊絳先生稱為“我平生唯一杰作”。1997年3月4日,其女錢瑗因癌癥去世。1998年12月19日,錢鐘書去世。2003年,《我們仨》出版問世,這本書寫盡了楊絳先生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了無數中國人。 |
相關閱讀:
- [ 05-25]著名翻譯家楊絳先生病逝 享年105歲
- [ 05-25]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今晨去世 享年105歲
- [ 05-23]楊絳“被病危”是情懷炒作習慣使然
- [ 07-21]楊絳談好婚姻: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系
- [ 07-27]楊絳惜時如金 讀研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圖)
- [ 02-18]錢鐘書手稿拍賣案楊絳一審獲賠20萬元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