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這純潔的、看不見的靈魂離開了人世,就到那看不見的、神圣的、不朽的、有智慧的世界上去了。”那個懷念著“我們仨”的,“走到人生邊上”的老人,今天,她“回家了”。 楊絳先生曾在96歲高齡之時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2014年,楊絳先生103歲生日之際,央廣文藝之聲《品味書香》欄目推出了一期特別節目。此時,再次分享給大家,以悼念先生。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有人說,靈魂來處來,去處去。哪兒來的?又回哪兒去呢?說這話的,是意味著靈魂是上帝給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兒去。可是上帝在嗎?靈魂不死嗎?” ——楊絳《走到人生邊上》摘錄 北京三里河一個屬于國務院的宿舍小區,全是三層樓的老房子,幾百戶中惟一一家沒有封閉陽臺、也沒有室內裝修的寓所,便是楊絳的棲身之處。從1977年一家人搬進來,她就再沒離開過。一晃三十多年了,曾經的“我們仨”,只剩下這位即將在7月17日迎來一百零三歲誕辰的老人,她有時也會喃喃自語,“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但從那時起,楊絳就把這間寓所稱為“人生的客棧”,歡樂與傷悲來來往往,都成了過客,已沒有什么可以擾亂她平靜的心靈。楊絳開始獨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錢鐘書的學術遺物——她把這叫做“打掃現場”,每天的生活簡單而規律,筆耕不輟,深居簡出。在她身上,人們往往忘掉時間的殘酷:一百多年無情而漫長,而這位女性始終一如既往的柔韌、清朗、獨立,充滿力量。 楊絳、錢瑗、錢鐘書(資料圖)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從1994年開始,錢鐘書住進醫院,纏綿病榻,全靠楊絳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在北師大任教的女兒錢瑗也因肺癌住院,女兒與錢鐘書相隔大半個北京城,當時八十多歲的楊絳來回奔波,辛苦異常。錢鐘書已經病到不能進食,只能靠鼻飼,醫院提供的勻漿不適合吃,楊絳就親自來做,做各種雞魚蔬菜泥,燉各種湯,雞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沒有,魚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錢鐘書(資料圖) “鐘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后’,錯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被楊絳稱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愛女錢瑗去世。一年后,錢鐘書臨終,一眼未合好,楊絳附他耳邊說:“你放心,有我吶!”內心之沉穩和強大,令人肅然起敬。 |
相關閱讀:
- [ 05-25]著名翻譯家楊絳先生病逝 享年105歲
- [ 05-25]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今晨去世 享年105歲
- [ 05-23]楊絳“被病危”是情懷炒作習慣使然
- [ 07-21]楊絳談好婚姻: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系
- [ 07-27]楊絳惜時如金 讀研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圖)
- [ 02-18]錢鐘書手稿拍賣案楊絳一審獲賠20萬元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