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3年10月7日,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并發表《深化改革開放 共創美好亞太》的重要演講。
四、動力轉換吻合客觀趨勢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是客觀趨勢,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落后生產力不斷萎縮和退出,先進生產力不斷生長和擴張,需要尋求新的增長動力。習近平指出:“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對我國這么大體量的經濟體來講,如果動力問題解決不好,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兩個翻番’是難以做到的。”隨著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價格上揚,過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把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上來。
從全球范圍看,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創新,國際競爭新優勢也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其主要特點是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加快,產業組織形式和產業鏈條更具壟斷性。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出臺新的創新戰略,加大投入,加強人才、專利、標準等戰略性創新資源的爭奪?!?/p>
從國內看,創新驅動也是客觀趨勢。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科技實力邁上了一個新的大臺階。同時,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我國現代化涉及十幾億人,走全靠要素驅動的老路難以為繼,物質資源必然越用越少。因此我們必須及早轉入創新發展軌道,把科技創新的巨大潛力釋放出來。習近平指出:“雖然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迫切要求。”
新常態是客觀的、必然的,新常態不是經濟滑坡,而是邁上新臺階。習近平指出:“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