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三、結構優化適合客觀要求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這是解決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和中長期問題,讓中國經濟走得更好更穩更遠的必然要求。
中國過去依靠政策刺激、高投入、高能耗等方式取得了高速增長。但這是不可持續的,也超出了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能力,并導致產能過剩和庫存大量增加。習近平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有清醒的認識,他在五中全會上指出:“產能過剩化解、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實現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在經濟結構、技術條件沒有明顯改善的條件下,資源安全供給、環境質量、溫室氣體減排等約束強化,將壓縮經濟增長空間。”習近平強調:“經濟發展面臨結構調整節點,低端產業產能過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產業要加快發展,過去生產什么都賺錢、生產多少都能賣出去的情況不存在了。”把經濟發展抓好,關鍵還是轉方式、調結構,調整存量,做優增量,推動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2013年3月8日,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說:“要深化產業結構調整,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抓住化解產能過剩矛盾這一工作重點,使我國經濟發展提高質量、增加效益、增強后勁。”
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是正確應對國內、國際發展形勢的必然要求。習近平指出:“從國際上看,當前世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歐美發達經濟體借貸消費,東亞地區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產品,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大循環,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經濟增長遠低于潛在產出水平。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傳統產業和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積聚。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習近平強調:“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面臨‘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問題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供給結構錯配問題嚴重。需求管理邊際效益不斷遞減,單純依靠刺激內需難以解決產能過剩等結構性矛盾。因此,必須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必須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習近平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瞄準導致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體制性障礙推進結構性改革,需要雙管齊下:一是對已經形成的過剩產能、高杠桿率和僵尸企業進行存量調整;二是加快形成新的體制機制,杜絕和防范在增量上出現低水平重復建設。研究表明,讓無效率企業退出、讓更有創新性的企業進入和成長,對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率可達到1/3-1/2。習近平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言之,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