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里村原來臭烘烘的小山潭變成了水上游樂場。

孔源村建起污水處理站。
東南網5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陳玉容 陳孝眷 張尚瑤 文/圖)
閱讀提示
2014年11月,屏南成為全國第二批34個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承擔扶貧開發綜合改革試點任務。
能承擔這一改革試點任務,源于2011年5月香港嘉里集團郭氏基金會屏南脫貧基地(屏南縣脫貧困奔小康協會)的成立。當時,作為全國12個、我省唯一的脫貧基地,基金會以幫助貧困人士脫貧致富為目標,從產業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三個方面入手,以示范村、示范點、示范項目為載體,通過貧困人口參與項目實施去影響人、改變人、提高人,培養了一批有自我脫貧能力、自我創業能力、自我認識和贏得發展機會能力的新型農民和脫貧帶頭人。以硬件投入為先導,著重引導人們思維的轉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建立了一套可復制的扶貧模式。
在扶貧開發的試驗田里,屏南如何做到精準,實現能扶貧、見實效、可持續?成為農村改革試驗區一年多來,屏南的扶貧示范村又有了哪些改變?
5月,記者走進屏南代溪鎮康里村和棠口鄉孔源村,感受產業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這一扶貧“三維圖”給當地帶來的變化。
當時,香港嘉里集團郭氏基金會依據當地政府推薦,最終確定同為貧困村的代溪鎮康里村和棠口鄉孔源村為扶貧示范村。其中康里村是省地質災害村、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幾年來,基金會共開展2個示范村、20個示范點示范幫扶工作,實施項目161個,投資總額2100萬元。其中,示范村清潔工程及村民素質培訓模式已擴展復制到示范點及周邊村。
產業扶貧:
因村而異 理清脈絡 實現產業發展
產業發展才能帶來經濟收入,因此扶持產業發展是農村脫貧致富的關鍵。
屏南在扶貧開發和促進農戶穩定增收方面,遭遇到一系列挑戰:傳統種植業面臨生產要素相對匱乏和市場同質化競爭加劇的雙重擠壓,生產項目成本高、抗風險能力低、增收可持續性差的弱點日漸暴露。
如何挖掘適合農戶增收的產業和生產模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金會針對這一問題,在康里村、孔源村實施示范戶項目,并已取得良好成效。
康里村傳統種植產業是臍橙和油柰,種植規模都相當大,但由于栽培技術不規范,生產進程缺乏科學安排,修剪不當,又受多種病蟲害影響,導致臍橙大小年明顯,產量低、品質差、效益低。加之村民互助意識較弱,一些好的經驗和技術沒有得到交流傳播,銷售時又各自為戰,甚至競相低價拋售,影響了收入。
如今,記者走進康里村,已是另一番景象。果園里還是種著臍橙和油柰,但村民們興奮地忙碌著,對收獲充滿信心。
原來,為幫助種植戶實現增產增收,基金會因地制宜在該村開展“臍橙和油柰栽培示范項目”。項目以每10戶作為一個示范單位,為每戶提供持續3年的肥料、農藥費用,前提是每戶示范戶必須要帶動5戶相對較弱的種植戶。
“這種傳幫帶的形式不僅提高了村民互幫互助意識,也有利于提高種植效益,增加村民收入。”項目負責人李志庭說。
基金會還從培養示范戶入手,開辦培訓班,引導村民學習先進技術,進行現場跟蹤指導,規范生產環節。村支書鄭英譚說,以前村里臍橙種植規模雖然不小,但由于管理、營銷不到位,一直賣不上好價錢。隨著示范項目的實施,臍橙果皮光滑圓潤、口味變甜、病斑減少、落果下降,臍橙產量從原來的每畝1200多公斤提高到現在每畝2000公斤,價格從每公斤0.8元,提高到每公斤3.6元。
扶貧項目上馬,還要方便村民從事生產,于是,全長11.5公里、寬3.5米的生產便道出現了,便道覆蓋了全村80%果園。“新修的生產便道太方便了,直通地頭,以前每逢收成時節都要聘請挑工花上四五天,現在專車進果園,半天就搞定,省時又省力。”臍橙示范戶鄭綿厚難掩心中喜悅。
從康里村民最上手的臍橙和油柰種植入手,一路扶持,一路風景。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由2011年的2900多元增加到2015年的7900多元。
棠口鄉孔源村,生產上則遇到另一種問題水患。孔源村主要種植花菜和西瓜,但谷地因地勢平坦,河道狹小,最窄處僅一米多寬,泄洪能力不夠。
“每年汛期,河道兩邊的近千畝田地經常被淹,如果碰上收獲季節,花菜和西瓜血本無歸,損失慘重。”村主任陸道旺痛心地說。此外,村邊的“對面洋”和“河上崗”屬于坡地,水渠因年久失修,導致缺水嚴重。
針對這一情況,2013年,基金會啟動“河道整治項目”,資助30多萬元修筑700多米防洪河堤,令400畝農田免除水患;通過“節水灌溉項目”,鋪設管道4000多米,解決坡地水源灌溉問題。水源有了保障,又不再有水患,菜地自然就成了村民創收的基地。
生態扶貧:
凈化污水 治理垃圾 重現山清水秀
群山環抱的康里村,已是一派新農村繁榮景象:一排排整齊的樓房與村中花園廣場相得益彰,一幢幢素樸的古民居倒映在碧綠的小山塘中,有山皆青、有水皆秀,處處生機盎然。
幾年前,還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村民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垃圾隨手丟,生活污水、旱廁的污水直排小山潭,小山潭變成臭烘烘的垃圾污水集中池。村民飲用水管道使用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老水管,早已銹跡斑斑,不僅常斷水,還給村民的飲水安全帶來隱患。環境不好,得病的人就多,當時11戶貧困戶中就有6戶是因病致貧。
要扶貧,生態要好,環境要好。基金會立即著手“小山潭建設項目”、“安飲工程”和衛生專項整治。如今的小山潭水清了,還成了一個水上游樂場所,村容村貌更是煥然一新。自來水管網全部換成PP管,消除飲水安全隱患。
孔源村也有著同樣的困擾。
“孔源村由于改廁,污水都往河道排,致使蚊蠅滋生,夏季更是臭氣熏天。基金會資助建立了生態化污水處理站,污水排放有了專門管道,還統一進行處理,村里的臟亂差一去不復返。”陸道旺感慨道。
據了解,該村生態污水處理站總投資90多萬元,基金會資助30萬元,于2015年底完工,它是一個以植根吸收微生物凈化污水進行達標排放的無動力生態處理站。該站的建設改善了村民生活環境,也使得棠口溪、霍童溪等下游地區免受污染。
基金會還通過“清潔工程項目”,開展衛生健康培訓,幫助村委會建立健全衛生管理制度。陸道旺說:“孔源村自從有了垃圾桶,修建了垃圾池,沒有哪家再亂丟垃圾,柴草雜物堆放也整齊多了。”
“沒有好的、可持續的生態環境,產業也做不長久。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從源頭上降低人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概率,才能更好地去創業致富,擺脫貧困。”基金會副主任周永文說。
如今,康里村和孔源村憑借良好的生態環境,雙雙入選福建省生態村名錄。
教育扶貧:
素質培訓 教育扶持 觀念改變天地寬
扶貧必扶智,扶智靠教育。
康里小學由于年久失修,設備簡陋,學生數銳減。基金會針對這一情況,對校舍進行維修并添置相關教學設備、器材。“學校去年只有13個學生,今年增加至34人,學校環境變好后,吸引了不少學生回村接受教育,明年有望突破60人。”駐校老師鄭碧英對記者說。
基金會在孔源村和康里村對村民開展素質教育和帶頭人培訓。培訓分為兩級,包括安全、家庭和諧、文明禮儀、衛生健康、法律知識等19項內容。一級培訓對象為文化較好的村民,并從中選拔出3名宣講員,受訓后的宣講員再對村民進行宣講稱為二級培訓,每期培訓五六天,每年培訓兩期。
基金會主任張京業說,通過培訓,村民的觀念改變了很多,公益心強了,個人素質也得到提高。以前看別人發展好了,心里存的是妒忌,現在大家都是想方設法去學習,去互相幫助,通過自己努力搞創業、謀發展。大家懂得孝順老人不僅是給吃給穿,還要多陪伴、多溝通。衛生意識也得到提高,康里村鄭福呈、鄭沖鋒等一些老人每天一大早起來,自覺打掃廣場衛生,村里建設生產便道,不用村干部動員,村民主動無償讓路,不要一分補償。
此外,在“康里村文化建設項目”中,基金會資助北路戲劇團9萬余元用于添置服裝、道具等,并重新組建劇團,編排劇目,在重大節日時表演,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只有不斷提高人的素質,才能從根本上扶貧。我們通過長期培訓,就是要在潛移默化中讓村民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思路清晰,眼界開闊,精神面貌自然煥然一新,脫貧致富的道路也會越走越有信心。”張京業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