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三維”扶貧創模式
2016-05-13 10:25:09?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晨 林晨 |
分享到:
|
生態扶貧: 凈化污水 治理垃圾 重現山清水秀 群山環抱的康里村,已是一派新農村繁榮景象:一排排整齊的樓房與村中花園廣場相得益彰,一幢幢素樸的古民居倒映在碧綠的小山塘中,有山皆青、有水皆秀,處處生機盎然。 幾年前,還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村民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垃圾隨手丟,生活污水、旱廁的污水直排小山潭,小山潭變成臭烘烘的垃圾污水集中池。村民飲用水管道使用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老水管,早已銹跡斑斑,不僅常斷水,還給村民的飲水安全帶來隱患。環境不好,得病的人就多,當時11戶貧困戶中就有6戶是因病致貧。 要扶貧,生態要好,環境要好。基金會立即著手“小山潭建設項目”、“安飲工程”和衛生專項整治。如今的小山潭水清了,還成了一個水上游樂場所,村容村貌更是煥然一新。自來水管網全部換成PP管,消除飲水安全隱患。 孔源村也有著同樣的困擾。 “孔源村由于改廁,污水都往河道排,致使蚊蠅滋生,夏季更是臭氣熏天。基金會資助建立了生態化污水處理站,污水排放有了專門管道,還統一進行處理,村里的臟亂差一去不復返。”陸道旺感慨道。 據了解,該村生態污水處理站總投資90多萬元,基金會資助30萬元,于2015年底完工,它是一個以植根吸收微生物凈化污水進行達標排放的無動力生態處理站。該站的建設改善了村民生活環境,也使得棠口溪、霍童溪等下游地區免受污染。 基金會還通過“清潔工程項目”,開展衛生健康培訓,幫助村委會建立健全衛生管理制度。陸道旺說:“孔源村自從有了垃圾桶,修建了垃圾池,沒有哪家再亂丟垃圾,柴草雜物堆放也整齊多了。” “沒有好的、可持續的生態環境,產業也做不長久。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從源頭上降低人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概率,才能更好地去創業致富,擺脫貧困。”基金會副主任周永文說。 如今,康里村和孔源村憑借良好的生態環境,雙雙入選福建省生態村名錄。 |
相關閱讀:
- [ 05-12]蕉城區飛鸞鎮志愿者巾幗助力扶貧
- [ 05-12]福清市領導赴各街鎮調研精準扶貧工作
- [ 05-11]扶貧搬遷為精準扶貧再提速
- [ 05-11]漳州市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資金近1.3億元
- [ 05-10]扶貧辦回應“手機話費判定貧困生”:未進行專項評估
- [ 05-10]扶貧辦:東部地區要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扶貧投入
- [ 05-10]激勵保險資金助力精準扶貧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