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藏教師李鵬(右一)與學生們在一起。京華時報記者張靈攝

在給藏族小患者旦增曲吉完成手術后,援藏醫生楊海明(后排左三)與團隊成員合影。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4000公里,這是拉薩到北京的距離。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北京對口支援拉薩,“援藏”如同一條潔白的哈達,把北京和拉薩兩座城市緊緊相連。
23年來,北京援藏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首要任務,不斷創新援藏模式,在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支援拉薩建設。從北京派出優秀的教學管理和援藏教師團隊打造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僅用1年時間已躋身自治區示范校行列;北京14家三甲醫院選調醫療專家組成“組團式醫療團隊”馳援拉薩,力爭用兩年時間幫助拉薩市人民醫院成為三甲醫院……從分散式援助到組團式援助,從引入資金的“輸血型”援助到加大人才幫扶力度的“造血型”援助,組團式援藏的北京模式已成效初顯。
京華時報記者張靈
援藏故事1
藏族學生愛上京味兒課堂
從2015年建校至今,北京拉薩實驗中學已經迎來兩批援藏教師。2015年7月,豐臺區東鐵營一中數學老師李鵬作為第二批援藏教師來到拉薩,至今已和藏族孩子們共同度過了將近一年時間。
在高一(5)班學生德慶加措眼中,李鵬老師的課堂充滿了魔力。她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見到李老師的情景:“他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支棒棒糖,播放了一首歌。”德慶加措說,那一天,大家吃著老師從北京帶來的棒棒糖,聽他用帶著京味兒的普通話做著自我介紹,感覺自己與北京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數學對藏族孩子而言是一門比較難學的科目。高考150分滿分,考上40多分已算不錯的成績。從北京來到西藏授課,李鵬需要面對的是教學上巨大的落差。“剛來西藏,我特別迫切地想提高學生們的數學成績,恨不得每天都陪著他們,輔導他們。”然而,經過一段時間,李鵬發現,這種方法并不見效。藏族學生數學基礎普遍偏弱,很多高中學生連一些基礎的初中知識點都不會。布置的數學作業,交上來一看,全班同學互相抄答案。
終于有一天,李鵬沖學生們發了火,甚至撂下狠話:“不想當你們老師了!”說完,他沖出教室摔門而去。回到辦公室,李鵬正坐在座位上生悶氣,這時,藏族學生斯達措姆悄悄走到他面前,小聲說:“老師,您別生氣了,您知道嗎?我們藏族人把老師看作文殊菩薩的化身,當老師是有功德的……”
“當老師是有功德的”,斯達旺姆的這句話,讓李鵬頓時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他想起每天上課時,學生們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想起自己因為備課忘記吃飯,學生們悄悄送來的餃子;想起每次給學生們提出要求,他們快樂而響亮的回答……李鵬懊悔不已。
從那時起,李鵬開始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針對學生基礎薄弱,他鼓勵學生課堂上積極提問,不管學生提出什么問題,都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并及時給予肯定:“這個問題太棒了!”“你的思考很獨特,咱們一起把這個問題寫成論文,稿費一人一半怎么樣?”在李鵬的課堂上,學生們不用舉手,有問題隨口就說,總能得到老師的積極回應。漸漸地,課堂上提問的人多了,李鵬的數學課也成了學生們最喜歡的課。
根據藏族學生的學習特點,李鵬總結了一套“學幫理練”教學法,即讓學生們提前預習一個知識點,老師到課堂上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習鞏固、系統梳理,然后在課堂上進行隨堂抽測練習,力爭當天學習的知識當天消化。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李鵬的這套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去年期末考試,他所教的兩個班級數學成績名列全年級第一二名,并高出年級平均分20多分。李鵬的“學幫理練”教學法也得到了全校的推廣。
在西藏的這些日子,李鵬經歷了父親重病住院不能陪護的遺憾;也因為援藏一再推遲要孩子,至今未得到妻子的諒解……李鵬說,與這些遺憾相比,自己的收獲更多。藏族學生真誠善良、懂得感恩的品質時時感染著他,使自己的心靈也在這片雪域高原得到凈化。“每位援藏老師來到西藏都克服了各種困難,既然來了就要真正干點什么。”還有一年,李鵬就要結束自己的援藏生涯。他說,一想到這,就恨不得每天多跟學生們待一會兒,多輔導他們幾個題,將北京老師對藏族學生的關愛永遠留在西藏。
援藏故事2
一粒嗆進氣管的瓜子引發的心愿
“再過幾天,我們的兒童支氣管鏡室就要建成了,它將填補西藏自治區該項技術空白!”4月26日,北京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隊長、拉薩市人民醫院院長于亞濱興奮地說。從籌備科室到設備采購、科室裝修完畢,僅經歷了短短2個月的時間,這在內地醫院,幾乎是一項不可完成的任務,而真正促使醫院上下推動這件事的原因,正是半年前援藏醫生楊海明經歷的那次搶救。
去年9月的一天,來自北京兒童醫院的楊海明大夫接診了從山南地區醫院轉來的2歲藏族小姑娘旦增曲吉。患兒送到醫院時咳嗽喘息非常嚴重,當地醫院初步診斷為肺炎,治療半個月后不見好轉,被家人送到拉薩市人民醫院。
楊海明根據患兒臨床特點及胸片,懷疑是異物吸入。楊海明立即為孩子做了胸部CT及氣道重建,發現左側氣管異物堵塞,并且位置較深,硬支鏡無法取出,必須經支氣管鏡取出。這種手術在北京兒童醫院只是一個普通的手術,但是在西藏,卻讓楊海明犯了難。
原來,拉薩市人民醫院僅有一臺成人型氣管鏡,而且已經有21年歷史了,根本無法再用于臨床。當楊海明把旦增曲吉的病情和治療困難告訴孩子父親時,這位一米八個頭的藏族漢子緊緊握著楊海明的手,俯下身來把額頭緊緊貼在楊海明的手掌上,久久不愿放手,抬頭時臉上已滿是淚水。
盡管語言不通,但是藏族兄弟那份深沉的信任,深深地觸動了楊海明的心,他決心一定要用自己的所長為孩子解除病痛。他把遇到的困難向于亞濱院長匯報后,于院長立即多方聯系,了解到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有一臺捐獻的氣管鏡,但之前從未開展支氣管鏡異物取出術。經協調,醫院將患兒轉至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由楊海明去該院完成手術。
到了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楊海明發現這臺氣管鏡已經擱置很久未用,沒有工作站無法采集圖像,沒有可以配合的氣管鏡護士,甚至沒有取異物最基本的工具。楊海明向北京兒童醫院求助,千里迢迢快遞來了鉗取異物的設備。
基本設備到位了,但誰來配合手術又是擺在楊海明面前的一道難題。楊
海明擅長氣管鏡手術,但是用氣管鏡取異物需要團隊協作,在西藏,沒有助手,陌生的設備,他還是不免有些緊張。
得知這一消息,來自宣武醫院和地壇醫院消化科的兩位援藏醫生主動請纓配合楊海明做手術。楊海明向兩位醫生詳細交待操作要領及注意事項,模擬演練兩次后,手術正式開始。
當楊海明操作氣管鏡端緩緩抵達小患者的左主支氣管時,發現一粒完整的瓜子隨孩子呼吸不斷移動,由于在氣管內長時間浸泡,體積很大,而兒童活檢鉗較小,前兩次鉗夾均滑脫。大家穩定情緒,互相鼓勵,終于在第三次夾住了異物一側。這時,楊海明屏住呼吸,和助手配合將氣管鏡和活檢鉗一起慢慢退出氣道,移出了鼻腔。一粒完整的瓜子呈現在大家眼前!那一刻,周圍參觀的十余名醫護人員鼓掌相慶。
走出操作室,楊海明把瓜子交給患兒家屬看。患兒祖母、父母、叔叔等親人高興得熱淚盈眶,將援藏醫生圍成一團。孩子父親兩次跪謝,被楊海明使勁扶起后,這位藏族漢子抱住楊海明痛哭不止,在場的醫護人員也哭了。
“西藏的孩子太可憐了,我應該多幫幫他們。”在空氣稀薄的高原,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較高,如果沒有得到良好的醫治,對孩子將是一生的痛苦。這次手術讓楊海明暗下決心,要利用這一年援藏時間,把氣管鏡技術永遠地留在西藏。在他的申請下,拉薩市人民醫院正式立項組建兒童支氣管鏡室,從科室的裝修方案到設備采購、家具安裝,楊海明全程參與。
眼看著兒童支氣管鏡室雛形已慢慢形成,楊海明又投入到專業醫護人員培訓中。每周他都會給同科室的醫生護士授課,從基礎理論開始,然后進入模擬演練……楊海明把一切空余時間都利用起來,就連春節休假,他都帶著兩位西藏醫生到北京兒童醫院培訓。按照他的規劃,3個月左右就能建立一支基本的支氣管鏡手術團隊。
3個月后,正是楊海明結束援藏工作的時間。目前,幾位醫護人員已經進入了準實操階段,開始利用羊肺進行練習,楊海明守在他們身邊悉心指導。“時間緊迫,我得趕在離開西藏前把這項技術留下來。”他說。
教育援藏
辦家門口的內地西藏班
從拉薩市中心的布達拉宮往東行駛約10公里,跨過納金大橋,一片有著濃郁藏式風格的建筑矗立眼前——這便是拉薩教育城。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就坐落在這片建筑的中心地段。
2014年9月1日,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建成招生。這所由北京出資2.5億元興建的中學,一開始打出的旗號就與眾不同:辦“家門口的內地西藏班”。該校校長以及管理團隊,均來自北京名校,52名北京優秀教師齊集拉薩,這在西藏教育援藏
史上還是第一次。
走進校園,綠樹蔥蘢,高高的國旗桿前音樂噴泉迎風而舞,這樣的景象在高原并不多見。學校西側是一片標準化的操場,塑膠跑道、人工草皮等設施一應俱全。緊鄰操場北側的高三教學樓上,“高考在我心中命運在我手中”、“腳踏實地沉著備戰相信自己相信未來”等數十條紅色的標語十分醒目。
“我們這所學校的前身是拉薩第二高級中學。”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校長張大力說。進藏前,張校長是北京市石景山實驗中學分校的執行校長。2015年6月30日,張校長作為北京教育組團式援藏的先遣隊來到拉薩,跟他一起來的還有兩名副校長:宋志軍(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副校長)和張志宏(北京人大附中翠微學校副校長),教學處主任邵文杰(北京市第八十中教務處主任)、教科研中心主任陶濤(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美術教研室教研員)。
幾乎沒來得及適應高原的天氣,張校長就和管
理團隊一起投入到新學校的建設中。他們發現新建的兩棟教學樓之間的連廊護欄太矮,藏族學生活潑好動,萬一從護欄上翻下,后果不堪設想,于是向北京援藏指揮部請示,加高了護欄;操場邊的體育器材房沒有做防水,一下雨就漏水,他們趕緊找來施工方,重修了器材房……幾乎一天都沒休息,短短兩個月,把一個還只是空殼子的學校,變成一個功能齊全并能順利運轉的學校。張大力和他的團隊成員黑了、瘦了。
收“五流”生源建一流校
建校伊始,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在當地老百姓中并不知名。一方面,它承接了原拉薩市第二高級中學的所有師資和生源。更名后的首次招生,主要靠隨機派位的形式,與同年開學的江蘇拉薩實驗中學平分生源。
張大力校長介紹,拉薩當地比較優秀的學生都熱衷報考內地西藏班,小升初的時候走一批,初升高的時候又走一批,加上當地還有拉薩中學、拉薩北京中學等示范校,最終被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收錄的學生基本已屬于“五流”生源。
北京全資在拉薩建中學并派出管理團隊和主干教師,目的就是在拉薩建一所“首都標準”的學校,讓西藏的孩子不出高原就能享
受到首都的優質教育。然而,想讓北京的教學管理模式在雪域高原真正扎根并不容易。
藏族學生有過林卡(露天野餐)的習慣,學生們初來學校,看到花園式的校園就忍不住席地而坐吃東西,吃完東西后垃圾隨手一扔,老師們每天要清掃很多遍,校園里還是垃圾遍地。藏族男生喜歡抽煙,一次,一位援藏教師看到男廁所里冒出很大的煙,以為著火了,馬上沖進去,發現是幾個學生在吞云吐霧。
如何建立一套讓學生們能夠堅持遵守的規矩,成了副校長張志宏來到西藏后最重要的任務。為了規范學生的行為,學校提出先讓學生跟自己比,做到“五個最好”:維護穩定最好、環境衛生最好、文明禮貌最好、宿舍規范最好、校內無煙最好。
同時,學校還提出幾條底線:不能翻圍墻、不能打群架、不能偷東西、不能兩次被發現抽煙。觸犯其中一條就會受到嚴厲處罰甚至被開除。“規矩確立后,就要嚴格遵守。”張志宏說,有一個學生因為多次抽煙被發現,被學校給予開除處分。那件事讓學生們深受震動,知道學校是“來真的”,學生抽煙、亂扔垃圾等現象得到了明顯控制。
良好的校風形成了,學風建設也隨之提上日程。
學校在全校范圍推行導師制,采取教師與學生結對子的方式,全方位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輔導。在教研方面做到“送出去,請進來”:先后分兩批將60多名教師送到北京學校跟崗學習,同時邀請北京名師來西藏舉辦講座,進班診斷。北京的優質網絡課程資源也無償向學校教師開放。同時,學校還不定期舉辦各種教學技能培訓、比賽。
北京教學團隊接手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僅一年時間,教學質量飛速提升,在2015年高考中,高考上線率達到80.4%,創造了原拉薩二高辦學以來歷史最好成績。同年,該校的中考錄取分數線也一舉躍升為拉薩地區普通高中上線率第一名,甚至超越了部分自治區的重點高中。
醫療援藏
市屬醫院專家組團援藏
西藏地域遼闊,海拔高,自然環境惡劣,農牧民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一直以來醫療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大部分地區群眾醫療保障處于較低水平。23年來,醫療幫扶一直是北京援藏工作的重要內容。
為進一步促進西藏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改進援藏醫療人才選派方式,2015年起,中央決定開展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由國家衛生計生委和有關對口支援省市指派醫院,成批次組團選派醫療骨干,支持西藏受援醫院科室建設和醫療人才隊伍建設。
從接到組團援藏任務到組建一支專業隊伍,當時留給北京市衛生系統的只有不到一周時間。時間緊,任務重。北京市市屬14家三甲醫院積極行動起來,僅僅一天半時間,管理干部崗位全系統有33人報名,專業技術崗位有近百人報名。經過層層篩選,最終確定了北京市屬醫院“組團式”醫療隊15人名單,業務范圍覆蓋婦產科、消化內科、兒科、心血管內科等4個學科。
北京婦產醫院婦科腫瘤科副主任徐小紅是這支援藏隊伍中的“大姐大”,十年前她曾在和田援疆一年,接到這次援藏任務,她又一次沖在最前線。徐小紅說,當時接到任務特別急,科室同事有的家里老人病重,有的孩子小脫不開身,一時難以確定合適人選。“我有援疆經驗,我可以去。”徐小紅主動找到醫院領導,表達了自己赴藏的意愿,經過醫院領導和科室主任反復商量后,最終確定讓她接受這個任務。
首都兒科研究所侯文英醫師是第二次援藏。2015年8月7日,她剛結束援藏工作返回北京,得知有援藏任務后又積極報名、主動請纓,再次成為市屬醫院“組團式”援藏醫療
隊的一員。侯文英說,在西藏待久了,與當地人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都舍不得走了。藏區有很多孩子先天患有髖關節脫位,小孩子走起路來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由于對醫學比較陌生,很多牧區家長直接給孩子辦了一張殘疾證,卻根本不知道要帶孩子進行治療。援藏第一年,侯文英和同事走訪了很多鄉鎮進行先天畸形兒童普查工作,向當地人宣傳先天性疾病的知識,并將部分患兒帶到北京治療。這次重回西藏,侯文英說,因為還想多為西藏的孩子們做點事情。
建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2015年8月19日,北京市首批“組團式醫療援藏”團隊進駐拉薩市人民醫院。初到拉薩,藏族患者的單純、善良給援藏醫生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為醫學知識的匱乏,藏族群眾對生病就醫沒有太強烈的需求,往往是病入膏肓才想到去醫院醫治。
徐小紅醫生說,剛到拉薩時,聽別人說:西藏空氣好,腫瘤病人很少。作為一名腫瘤科醫生,她當時就對這一說法心存懷疑。入藏第一個月,她在病房收治了十個惡性腫瘤病人,幾乎包含所有婦科惡性腫瘤。最讓徐小紅痛心的是,去年9月遇到一
位絨毛膜癌病人。這位病人之前在西藏自治區醫院檢查出病癥,接受了一段時間化療后出院,但此后沒有堅持規范性化療,最終死于復發腦轉移。“很多晚期宮頸癌病人因為當地沒有放療條件又沒有能力去內地治療,最終放棄治療回家等死。”
作為一名有著二十多年從業經驗的醫生,看到本可治愈的病人不久就會病逝,徐小紅心里有說不出的難過。她與科室主任多次溝通,確定拉薩市人民醫院婦產科要開展婦科惡性腫瘤的規范化手術和化療,將來有條件時爭取安裝放療設備,解決惡性
腫瘤病人的治療難題。計劃開展宮頸癌普查工作,減少晚期宮頸癌的發生。她還利用國慶假期和同行們一起深入日喀則、阿里等地開展義診。
除了市區醫院,在北京援助拉薩的堆龍德慶區、當雄縣、尼木縣的醫院里也活躍著一批來自北京的醫療專家,首兒所副主任醫生馮翠竹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名兒外科專家,馮翠竹在堆龍德慶區人民醫院首開小兒腹腔鏡手術先河,成功為一名2歲的藏族患兒進行了疝氣手術。從去年8月援藏至今,已完成了20多小兒腹腔鏡手術。
醫療“組團式”援藏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當地醫生的傳幫帶。馮翠竹的徒弟是同科室一位20歲的藏族小伙德瓊。在馮醫生來之前,德瓊從來沒有接觸過小兒腹腔鏡手術,馮翠竹手把手教他,從最基礎的拿鉗子、縫合、打結等基本功教起,為他提供手術實操的機會。德瓊說,馮師傅技術精湛,耐心和藹。在她的悉心教導下,德瓊已經學會了微創手術最基本的打結技術。
如今,在拉薩的每位北京援藏醫生都有至少一名“徒弟”,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在雪域高原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