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遭強震 分析稱日本地震對中國影響相對緩慢
2016-04-18 11:59:56??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林雯晶 李艷 |
分享到:
|
日本地震對中國影響相對緩慢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主任蔣海昆表示,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將持續關注日本地震。“客觀說,日本地震對中國的影響可能相對緩慢,但喜馬拉雅地震帶是印度板塊與青藏地塊的‘正面碰撞’,其對我國青藏高原地塊東邊界南北地震帶以及西邊界天山地震帶的可能影響應引起關注。加之印度板塊的運動速率相對較快,因而對我國大陸地區的北東向推移作用可能會相對較強,對中國的影響可能會相對大。業內對這塊尤其關注。”蔣海昆說。 喜馬拉雅地震帶去年發生尼泊爾地震,一次8級地震帶出“一串”7級以上余震。此后,塔吉克斯坦12月發生7.4級地震,阿富汗今年4月發生7.1級地震。以上地震都發生在喜馬拉雅地震帶的西段。相較于西段,喜馬拉雅山的東段一直較為平靜。但今年4月13日,在喜馬拉雅山東段的緬甸和印度交界地區發生7.2級地震。 “這說明,喜馬拉雅地震帶在去年尼泊爾地震之后,東西兩個‘觸角’對中國大陸的推擠作用都在增強。所以我們高度關注南北地震帶中東南段和天山地震帶未來的地震危險性。”蔣海昆說。 據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計劃近期舉行吹風會,邀請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要負責人介紹近期全球地震多發的態勢等情況。 日厄兩國地處環太地震帶 作為地震多發國家,日本和厄瓜多爾都處在全球最主要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這個地震帶上有一連串海溝、島嶼和火山圍繞著太平洋,呈馬蹄形,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幾乎全部中源和深源地震,這個地震帶又被稱為“火環”。 由于目前地球板塊邊界的不穩定性,導致了板塊邊界也變得不穩定。板塊運動有拉扯和擠壓,也就造成了地震和火山噴發等地質活動的發生。而日本和厄瓜多爾兩國的位置就出在這樣的地帶之上。 從板塊邊界的類型看,日本和厄瓜多爾所處的板塊邊界都屬于“匯聚邊界”。這個板塊邊界上,兩個板塊作相向擠壓運動引發強烈的地震、火山及構造變形作用。美國地質勘探局認為,日本九州地震主要是菲律賓海板塊向歐亞板塊下俯沖造成的,而厄瓜多爾地震則是納斯卡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兩個板塊邊界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強震。 地震發生后,日本和厄瓜多爾都發布并解除了海嘯警報。對此,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保羅·卡魯索解釋說,簡單來說,地震誘發海嘯這一危險連鎖反應的影響因素有三,即地震至少要在7級以上,震中必須在海洋深處,地震必須是淺源地震。以日本為例,由于震中位于陸地,因而此次地震沒有發生海嘯的風險。 美國地質勘探局數據顯示,全世界平均每年發生134次6級至6.9級地震,18次7級及7級以上地震。地質學家曾多次表示,地震風險高的地區頻發地震,是地殼正常運動的結果,并不能表明強烈地震的發生頻率出現了全球性變化。 -鏈接 今年以來全球發生的主要地震災害 今年以來,全球地震災害頻頻發生,其中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有: 1月4日印度東北部靠近緬甸的邊境地區發生6.7級地震,造成至少6人死亡,約110人受傷。 1月21日中國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發生6.4級地震,造成9人受傷,數百戶房屋受損。 2月6日中國臺灣南部地區發生6.7級地震,造成至少117人死亡,550多人受傷。 4月10日阿富汗東北部興都庫什地區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發生7.1級地震。地震在巴基斯坦造成至少2人死亡,28人受傷。 4月13日緬甸西北部地區發生6.8級地震,印度、孟加拉國、中國等鄰近國家有不同程度震感。地震在孟加拉國造成60余人受傷,在印度造成6人受傷,孟加拉國、緬甸和印度的部分建筑物傾斜或受損。 4月14日日本南部九州地區發生6.5級地震,造成9人死亡,950多人受傷。 4月16日日本九州發生7.3級地震,造成至少32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 據新華社 |
相關閱讀:
- [ 04-18]厄瓜多爾強震已致246人遇難 房屋垮塌通訊中斷
- [ 04-18]日本九州連環強震已造成至少41人遇難11人失蹤
- [ 04-17]厄瓜多爾7.8級強震首都樓晃 震中300千米范圍或有海嘯
- [ 04-17]三天內兩次強震死傷逾千 “熊本地震”撼動日本
- [ 04-17]日本九州7.3級強震已致32人遇難
- [ 04-17]屋漏偏逢連夜雨 日本再遇強震 又遭火山噴發
- [ 04-16]日本熊本發生7.3級強震 安倍提稅計劃的小船說翻就翻?
- [ 04-16]熊本強震災區將迎來150毫米暴雨天 山洪泥石流險情升級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