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張茉楠 推動亞歐金融一體化,對亞洲和歐洲實現強勁復蘇,促進跨區域經濟整合,重塑經濟發展活力,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動亞歐金融合作及一體化發展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融資成本、提高金融系統整體效率,為亞歐之間持續擴大貿易和投資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同時,“一帶一路”倡議、歐盟“容克計劃”等亞歐地區的發展規劃,提供強大、高效的投融資保障。 在歐亞板塊上,中國與歐盟經濟體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發揮著決定性作用。中歐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聯合體、世界上兩個重要的經濟體、東西方文明的發祥地,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促進共同發展的“兩大市場”、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雙方合作具有“洲際效應”。尤其在雙向互建清算中心、外幣離岸中心,擴大各經濟體之間雙邊、多邊等多形式的貨幣互換、本幣結算、貨幣直接交易等領域的合作方面,這種合作與對接意義更為重大。 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中國已經與英國、德國、盧森堡、法國分別簽署了人民幣清算協議,與英國、德國和法國還分別獲得8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的額度,再加上在中瑞FTA框架下的貨幣互換協議,由此歐洲已經形成倫敦、法蘭克福、巴黎、盧森堡、瑞士“五足鼎立”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格局,一個覆蓋歐洲的人民幣貨幣互換網絡正在形成。 事實上,在全球經濟、全球貿易出現區域化聯盟之后,金融和貨幣領域也出現以“貨幣互換網絡”為代表的區域化聯盟新趨勢。近年來,全球掀起了貨幣互換的熱潮,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波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時候,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貨幣互換協議簽署更加頻繁,這種以貨幣互換網絡為基礎的新型金融結構正成為一種大趨勢。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央行已經和境外33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者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額度已經超過了3.3萬億人民幣。 此外,目前,全球有近15個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中國與亞洲、歐洲各國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核準人民幣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協定貨幣互換協議都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步驟。特別是近兩年對歐洲有重大突破。中國銀行發布的跨境人民幣指數報告指出,歐洲與中國大陸的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量快速增長,英國、德國、盧森堡、法國實際收付量同比翻番,占中國大陸人民幣跨境收付總量的8%,這有利于進一步推動中歐,乃至亞歐投融資便利化。 而另一方面,近年來,亞洲地區積累了大量金融資源,單從外匯儲備資產規??矗s占全球的三分之二;但從資產配置角度看,卻配置了大量低收益美元資產。研究表明,在1952到2014年間,美國投資者持有外國資產的平均收益率是5.72%,外國持有美國資產的平均收益率是3.61%,這種差額收益率產生的原因既包括由于美元資產的低風險導致的,也包括在當前以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元不斷相對其他貨幣貶值所產生的估值效應所導致的。目前,亞洲乃至亞歐的主權基金規模龐大,未來需要改變投融資機制并不順暢,疏通主權財富資金投融資渠道,促進跨境相互金融投資。 不過,僅有融資平臺還是不夠的,資金融通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在以銀團貸款、銀行授信等方式開展多邊金融一體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選擇恰當可行的融資工具,而債券融資正是適合基礎設施投資特點的融資工具,并創造新的證券化債權融資工具。這也正好為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的努力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而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為代表的新型開發性金融機構也正好成了推動亞歐債券市場發展最合適的融資主體。 亞歐在金融合作方式上可以仿照國際清算銀行,按照年度實行雙邊差額互換以及余額結算,既包括一個經常賬目系統,也包括逐步建立一個資本賬目系統,在直接的雙邊結算融資中,鼓勵圍繞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中心,實行間接的雙邊互換,擺脫“美元陷阱”。未來,亞歐可以加強金融機構互設和資本市場的互通機制建設,共同打造互聯互通的亞歐大陸金融大市場體系;以亞投行和歐投行(EIB)為橋梁和樞紐,開展亞歐之間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資合作。 未來亞歐亟待建立一體化的投融資新框架。特別值得期待的是,隨著歐洲主要大國加入亞投行之后,經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下稱EBRD)理事會同意,中國也正式加入EBRD,取得象征性的0.1%股權,這意味著中歐可以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進行全面的戰略對接。2014年底,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提出“歐洲投資計劃”,歐盟和歐洲投資銀行出資210億歐元作為種子基金,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撬動市場約3150億歐元的投資,旨在振興歐盟境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中國加入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無疑將增加歐洲的投資渠道和合作機會。從投資領域來看,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與“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在傳統的能源、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投資之外,還在國際產能合作、戰略新興領域以及工業4.0革命等方面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