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9年進入高等教育普及階段 昨天(4月7日),教育部首次發布《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報告稱,2015年,中國在校大學生規模達到37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各類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學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預計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50%以上,中國將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高等教育質量首個國家報告 昨天上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發布了中國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包括1本總報告《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以及3本專題報告《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全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測報告》和《新型大學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評估績效報告》。這也是世界上首個高等教育質量的“國家報告”。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主任吳巖介紹,4本報告統分結合、各有側重,突出用數據和事實說話,研制過程中參考了4000多位評估認證專家的質量評估報告、700多所高等學校質量報告、基于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的40多萬個數據,并對20多萬份專門調查問卷、數百人次深度訪談進行了系統分析整理統計。 高校毛入學率高于全球水平 質量報告數據顯示,中國高等教育“體量”世界最大,人才培養為各行各業提供了強有力基礎支撐。2015年在學總規模3647萬人(其中普通高校本專科2625萬人),位居世界第一;各類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學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以及全球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同時,中國高等教育“硬件”建設數量上井噴式增長。與2003年相比,2013年全國高校教育經費總收入增加了3.6倍。從2010年到2014年底,全國高校固定資產總值增加42.15%,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增加57%;全國高校專任教師數增加2倍多,且過半數專任教師具有研究生學位,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到專任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二。 創新創業教育仍是高校軟肋 同時,報告也坦言,中國高等教育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四不夠、一不高”。學科專業設置優化不夠,科研水平和成果轉化率不高;創新人才培養力度不夠,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仍是“軟肋”;高水平教師和創新團隊不夠,教學經費和實踐資源不足;質量意識和質量文化不夠,績效評價不力,不少高校“等靠要”思想還相當嚴重,對教師評價“重科研輕教學”。“一不高”是指就業與所學專業相關性不高,不同類型院校學生對學習過程體驗和就業狀況滿意度存在不平衡現象,“級差”現象明顯。(記者張曉鴿) |
相關閱讀:
- [ 04-08]教育部:2019年進入高等教育普及階段
- [ 04-08]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體量大 成果豐 短板多
- [ 04-07]去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0%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 [ 04-07]中國首次發布系列高等教育質量報告 推出全新標準
- [ 03-29]美國新移民不乏高等教育精英 中國印度成主要來源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