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視察北京講話兩周年 四部門通報新成果
本市構建5條一級通風廊道
本報訊(記者董鑫)昨天,在“習總書記視察北京講話兩周年來北京市新舉措新變化新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市規劃委、市發改委、市交通委和市環保局四個部門,介紹了習總書記視察北京講話兩周年來,本市在四個領域取得的成果以及將開展的新舉措。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介紹,市規劃委開展了中心城區通風廊道、綠道、“藍網”系統研究,本市要利用通風潛力較大地帶,形成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多條寬度8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和空氣污染。
本市構建5條一級通風廊道
王飛介紹,為落實習總書記“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指示要求,將會利用通風潛力較大地帶,完善中心城區通風廊道系統,以提升建成區整體空氣流通性,形成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多條寬度8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未來還要形成通風廊道網絡系統。
“劃入通風廊道的區域要嚴格控制建設規模,并在有條件情況下打通阻礙廊道連通的關鍵節點。”王飛介紹,通風廊道主要用來減少城市對風的阻擋,促進城區內外熱交換和污染物擴散,以緩解熱島效應和空氣污染。
2020年建成350公里綠道
王飛表示,至2020年,全面建設完成中心城區市級綠道系統,形成中心城區綠道網的骨架,綠道主線長度達到350公里。
其中4類市級綠道包括:歷史文化精華綠道,主要沿著北京舊城歷史水系布局,串聯舊城精華的歷史文化資源,規劃長度約48公里;城市公園環綠道,規劃長度約115公里;濱水綠道,規劃長度約148公里;郊野公園環綠道,規劃長度約40公里。
此外,本市還要在中心城區規劃300公里“藍網”水系。“藍網”系統是由水體、濱水綠化廊道、濱水城市空間共同構建的中心城區濱水公共開放空間廊道系統。具體包括恢復前三門護城河、魚藻池、金水河(南海-金水橋段)、玉河中下段等歷史水系,以水串聯頤和園、什剎海、前門、明城墻遺址公園和蓮花池公園等主要古跡和旅游景點;串聯奧體森林公園、溫榆河生態綠地、大望京公園和紫竹院公園等。同時包括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清河、溫榆河、北甸排水溝、北小河、望京溝等河流,以及串聯北京商務中心區、麗澤商務區、奧林匹克中心區等功能區。此外還包括北土城溝、轉河、北護城河、壩河、亮馬河、二湖連通渠、二道溝、通惠河、前三門護城河等河流。
70%市域面積劃入生態紅線區
雖然現實生活中看不到,但生態保護紅線和城市增長邊界成為北京規劃格局中最重要的兩條線。王飛昨天表示,市規劃委開展了生態紅線和城市增長邊界劃定工作,將市域空間劃分為生態紅線區、集中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
生態紅線區約占市域面積的70%以上,涵蓋維系本市生態安全底線、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山區、森林、河流湖泊、基本農田等現狀生態資源和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重點公益林等法定保護空間,該區域內嚴格禁建與生態保護無關的建設活動。
核心
5條一級通風廊道都在哪兒
5條一級通風廊道包括植物園-昆明湖-昆玉河-(紫竹院公園、動物園)-玉淵潭,改善西北部通風環境;植物園-西五環及兩側綠化帶,改善西部通風環境;太平郊野公園-東小口森林公園-奧林匹克公園-北中軸線-后海-北海-中南海-天壇公園-龍潭公園-京滬高速及兩側綠化帶,改善中心城區沿中軸線地區通風環境;清河郊野公園-朝來森林公園-太陽宮公園-朝陽公園-東北五環的綠地-東南五環分鐘寺-京滬高速及兩側綠化帶,改善中心城區東部酒仙橋-CBD沿線地區通風環境;京密高速-東五環及兩側綠化帶,改善中心城區東部地區通風環境。
其他亮點
京津冀一卡通互通城市今年將增加
本報訊(記者劉珜)市交通委新聞發言人容軍昨天介紹,今年將繼續擴大京津冀一卡通互聯互通的城市名單。在2020年前,基本建成包含區域交通系統、公共交通系統在內的十大交通系統。
去年年底,京津冀一卡通互通工程試點啟動,首批139條公交線路作為首批試點實現京津冀一卡通互聯互通。市民辦理一張互通卡后,可以在北京、天津及河北石家莊、保定、張家口、廊坊等京津冀6座城市通行。
容軍表示,北京市將擴大京津冀一卡通互聯互通城市數量。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公交集團了解到,今年公交也將增加支持互通卡的線路。
此外,京津冀一卡通互通工程還將實現公交、地鐵等主要交通方式的互通。2017年,北京地鐵也將加入一卡互通范圍。
到2020年,北京將建設包含區域交通系統、公共交通系統、步行自行車系統等在內的十大交通系統,分階段分步驟完成各項計劃。屆時,北京市民將享受到更加完善的公共交通,包含1000公里的軌道交通網絡,1000公里的中心城公交專用道,461公里的城市快速路,1112公里的城市主干道,不到500米將有一個公共交通站點。
300公里范圍中心城市出行不超一小時
本報訊(記者劉珜)京津冀中心城市出行時間將壓縮。市交通委新聞發言人容軍介紹,北京將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航空樞紐,強化鐵路輻射能力,完善互聯互通的公路系統。2020年,公路總里程達222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達1200公里。特別是在京津冀一體化方面,300公里范圍京津冀中心城市出行時間將不超過一小時。
目前,北京已經相繼建成了京密高速、八達嶺過境線、廣渠路二期(四環至五環段)、京良路等重點項目,并將加快推進昌赤路、磁大路、109國道等重點項目前期工作。今年還將建設京臺高速、G110二期,開工建設京秦高速。
PM2.5年均濃度兩年降一成
本報訊(記者王斌)市環保局總工程師于建華昨天表示,過去兩年,本市在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2015年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9.9%,其他三項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兩年來平均下降49.1%、10.7%和6.1%,實現了空氣質量的明顯改善。
從數據上看,這兩年北京空氣質量改善明顯。但是,為什么還有很多市民卻感覺空氣質量在惡化呢?于建華表示,有兩個方面的因素突出影響了市民對空氣質量的感受。一個是對空氣質量的近期印象。“2015年上半年,很多人自發在微信中‘曬藍天’,但去年12月持續的空氣重污染天氣,讓大伙兒感覺空氣在惡化。”另一個因素,則是疊加持續的情況會放大市民對于空氣質量的感受。“去年11月底到12月,共發生了8次、22天的空氣重污染,一個月占據了半年的重污染天氣天數。”
京津冀將制定產業轉移對接規劃意見
本報訊(記者林艷)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王海臣介紹,今年為解決疏解和協同工作“天女散花”的現象,將會同天津、河北研究制定產業轉移對接合作平臺規劃建設意見,圍繞集中構建“4 N”產業合作格局,引導企業向具有專業優勢的平臺集聚,變“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實現精準對接、精準疏解。
“2014年以來京津冀三地建立了很多溝通協作機制。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一步推進,所謂的‘地方保護主義’將越來越淡,彼此協作會越來越強。”王海臣表示。
交通、生態環境、產業三大領域,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率先突破的領域,兩年來有不少重大項目都取得了新的進展。以產業領域為例,組建了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投資建設公司,首鋼京唐公司二期等重大項目已開工建設,新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也正在報批。張承生態功能區建設實施方案等初步制定完成。據統計,2014以來,在京企業在津、冀投資項目累計分別達到865個、6431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