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個貧困縣采訪,半月談記者與當地干部座談,聽到一件“怪事”:過去政府有了扶貧發展項目,鄉鎮、村社都是想方設法爭取,生怕被落下;現在有的扶貧項目主動送上門,基層卻不想接了,有的甚至被退回來。 其實,這也不算“怪事”。在一些地方,扶貧“上熱下冷”現象記者已多有聞見。如今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期,“上熱下冷”問題亟待引起重視。 “吃到嘴里,卻咽不下去” 記者最近到一個貧困村采訪,想了解一下村里為何不愿接幫扶項目。看到縣里干部跟著下來,村干部聊起這個話題時,明顯有顧慮,說的話很含糊:按照脫貧標準,村里通公路、小水利等基礎設施都達標了。上面來檢查驗收,能應付過去就行了,工程搞多了有啥用? 政府干部離開后,記者又獨自找村干部談。這時他們才講了心里話,“要改變貧困面貌,咱打心底希望基礎設施能更多覆蓋貧困村。但現在有的項目就是‘燙手山芋’,看起來很好,吃到嘴里卻咽不下去。”村支部書記說。 什么意思?以人行便道建設為例,政府補助標準是50元/米,這個額度在村里根本做不下來,每米至少有30多塊錢差額,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政府文件說法很理想化,資金缺口由農民籌工籌勞,現在村里人基本走空了,誰跑回來給你“籌”呀! 記者在西部貧困山區走訪,群眾說到扶貧最大的期盼,多是希望盡快改善基礎設施,解決行路難、吃水難的問題。但貧困村就是空殼村,都是“勒緊褲腰帶過緊日子”,要上工程,政府的錢不夠,村社哪有錢來補。項目要么不做,要么硬著頭皮上馬,湊不齊錢,倒還成了“半拉子工程”。 某特困村為了脫貧“摘帽”,村兩委向交通部門申請了10多公里通村公路建設資金,因為投入標準低,村道寬度只修到3米多,僅能容一輛車通行,被群眾戲稱為“單行道”,搞得為這件事忙前忙后的村干部很是尷尬。 “項目做不好,還要得罪人” 村社籌不起錢,又想惠農政策落地,除工程規模縮水外,有的質量還大打折扣,引起民怨。記者曾采訪一個貧困村,2014年硬化了5公里道路,單位投資達不到要求,工程質量出了問題。村支書帶著記者現場查勘:由于水泥標號不夠,建設厚度也不足,現在路面“起泡”,到處坑坑洼洼,汽車一過就粉塵滿天。 村里多次找承建的包工頭要說法,“人家理直氣壯,說現在政府還欠著我好幾萬塊錢沒付,工程能給你做完,夠不錯的了,要質量找政府去要!”村里人隨后到鎮經發辦、縣扶貧辦、交通委、質監局,跑了好幾圈,還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群眾談起這條路,氣不打一處來,遇到我就冷嘲熱諷,說你到底從這豆腐渣工程里貪了多少錢!”這個村支部書記委屈地告訴記者。 由于扶貧項目落地難免牽涉各種矛盾,有的干部覺得得罪人,也有畏難情緒。扶貧工作沒有“暖民心”,反而挑起了矛盾,這在農村基層不鮮見。 最近,記者參加了一次貧困村扶貧院壩會,討論的是修建飲水池,解決40多戶人吃水難的好事情。一談到水池占地,大伙兒你一言我一語爭論起來。有的被占地群眾訴求也不是全無道理:政府搞水利建設,本來是好心,工程材料費、人工費都考慮到了,可為啥獨獨不考慮占地補償,卻叫村里自己想辦法調劑土地。土地很金貴,誰愿意調劑? 見到占地矛盾是個死結,村干部也是有心無力,辦法不夠,建水池的事不得不一拖再拖。而以后再遇到類似的項目,村干部可能就會掂量掂量,到底還接是不接? |
相關閱讀:
- [ 02-19]福建省“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啟動
- [ 02-19]晉江市:四幫四扶,探索精準扶貧路
- [ 02-19]福建省“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啟動
- [ 02-19]四幫四扶 晉江探索出一條頗具特色的精準扶貧之路
- [ 02-19]漳州通報3起扶貧資金違規違紀案例|微商猴年賣起活猴一只9500元 漳州有市民動心了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