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2月11日電(上官云) 除夕、春節剛過去不久,辭舊迎新的鞭炮聲猶在耳邊,“年味變淡”的話題又引起了人們關注。其實,這樣的感慨并不新鮮,早在前些年便出現了這種說法。對此,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社會轉折時期,出現一些“年味兒變淡”的現象或者一些年俗發生變化,是很正常的,“但這不等于‘年’的價值消失了”。 “年味兒變淡”或因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 古往今來,不少文章都勾勒出了舊日過年時的情境,令不少現代人向往:走親訪友的禮節、如何祭祀百神……甚至連吃喝都有講究,比如初一的五辛盤與初七的七菜羹等等。只是,隨著時間推移,一些春節期間古老的民俗在慢慢消失:一些小年習俗形同虛設,“人日稱重”無人在意……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嘆:年味兒變淡了。 這種看法似乎不無道理,但民俗專家段寶林并不認同。他說,根據自己以前的調查結果,每逢過年,年貨市場還是相當熱鬧的,而且,不管離家多遠,人們都要盡力返鄉團圓,“我曾經去農村過年,像什么剪紙、社火、民間表演等各類活動,都辦得非常熱鬧”。 “人們之所以會發出‘年味兒變淡’的感嘆,除去一些特定原因外,與圣誕節等一些‘洋節’吸引了一部分年輕人的目光也有關系。”段寶林指出,“這些外國節日有點兒‘狂歡節’性質,是在外邊玩兒;春節年俗則表現為家庭活動,強調‘團圓’二字”。 “以前物質生活不夠豐富。比如,人們平時想吃頓餃子都很困難,但現在想吃的話可以天天吃到。從這個角度說,也可能有人會覺得年味兒淡了。”段寶林笑著說。 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對段寶林的話表示認同,“過去是農耕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過年的時候,大家一起休息、娛樂,老早就開始準備過年,年味肯定要濃厚一些。而現在的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很多人都不在家鄉生活了,有多少精力為營造年味兒做準備呢?” “年味兒變淡”不等于“年”的價值消失 不可否認,現代社會物質豐富,過年時的娛樂、飲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那么,“年味兒變淡”具體所指又是什么呢?對于這個問題,答案見仁見智。民俗學者王娟認為,就傳統年俗來講,變化多發生在慶祝方式上,比如拜年的形式、走親訪友的代步工具等等,但年俗中真正傳統的東西是不會消失的。 誠然,一些舊民俗沒有了,但也有一些新民俗出現:除夕看電視春晚、微信拜年、拜年送鮮花,但萬變不離其宗,闔家團聚、祈求幸福吉祥是”年味兒“永遠的不變主題。文化學者胡野秋認為,“文化就是這么增增減減地流動著”。 “即便‘年味兒變淡’在現實生活中有所表現,但不等于年的價值沒有了。”高巍也認為,在社會轉折時期,出現一些年味兒變淡的現象或者一些習俗發生變化,是很正常的,“‘年’的價值仍然在那里”。 “‘年味兒’有所變化不等于說‘年味’就消失了。”對于這個話題,段寶林總結道,“民俗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美,人類的生活是有起伏的。但總而言之,我們要在過年時和諧歡樂地休息,為新的一年儲備好旺盛的精力”。 |
相關閱讀:
- [ 02-11]閃耀海滄巨型燈王搶眼 精彩活動年味濃
- [ 02-10]網絡媒體走轉改:北京人河北小城過春節 更有年味
- [ 02-10]回憶:老照片中的年味
- [ 02-10]春晚廣州會場:嶺南年味兒足高科技元素酷
- [ 02-10]別樣的年味:一個“北漂村”的春節前七天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