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苞谷酒 桃李春風聞自醉 本報記者 楊文明 “只要聞到苞谷酒的香氣,就知道年快要到了。”在云南姑娘劉冬琴看來,年和酒想分也分不開。 劉冬琴的家,在滇東北昭通市鹽津縣廟壩鄉。和云南許多地區一樣,廟壩出產優質苞谷,而白水江則給廟壩帶來了甘洌清澈的水源。苞谷與江水在廟壩相遇相融,形成了醇美濃香的苞谷酒。 廟壩的苞谷酒頗有講究,每家每戶的用料比例、酒曲用量、火候掌握都不一樣,因此苞谷酒的風味也有所差異。當地人把苞谷酒釀得好視為莫大的榮譽,更有人把廟壩最好的苞谷酒與茅臺酒相提并論。 釀制苞谷酒是入冬的標志,而飲新釀的苞谷酒則是過年必不可少的環節。“過年吃殺豬飯,喝苞谷酒是我們廟壩的傳統。苞谷酒不僅用來喝,還用來做菜。”劉冬琴回憶,每年春節前鄉親們都要輪流擺殺豬飯,苞谷酒作為暖身祛寒、活躍氣氛的主角自然不可或缺。 最好的苞谷酒用來招待客人,而品質不太好的苞谷酒則用來腌肉、做調料。于是宴席還沒上菜,就先變成了劃拳喝酒的酒席……酒香菜香相互陪襯讓人垂涎三尺,各種不同的劃拳喊法也為酒桌上增添了樂趣。 在寒冬飛舞的雪花中,廟壩人與二三親友圍坐在火爐邊劃拳話家常,喝幾碗上好的苞谷酒,吃幾塊苞谷酒腌制的臘肉,一年的疲勞一掃而空,留下的只有團聚的喜悅和對新年的期盼。 “苞谷酒越存越香,新年日子越過越好。”不少人家也會在春節前釀百來斤苞谷酒,封進土壇子里儲存,劉冬琴家也不例外。在時間的作用下,苞谷酒的雜味漸漸消除,而酒香也開始變得綿柔細膩。 在邊城騰沖,至今仍沿用杜康之法釀造米酒。淘米、蒸米、澆涼、放酵、發酵、蒸餾、分餾、成酒。酌一杯,醇香甘甜,渾身舒暢,神清氣爽。飲酒時再放些糙米,更能讓酒少些“辣味”。 在滇西南臨滄,更是無酒不成禮。逢年過節,少不了喝杯佤族水酒“布來儂”。炒、磨、拌、蒸、濾,待四五天后發酵,便能散發出香甜的酒味。這時,放入備好的酒壇,將壇口封嚴,放置在陰涼處。一般最少不低于一個月,或數月后就可以打開灌水、泡濾飲用了。以葫蘆做酒壺,竹節做酒杯,更是滿滿的民族風情。 如果說廟壩喝苞谷酒的特色是劃拳,那么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喝苞谷酒則需要載歌載舞,互相唱歌敬酒。在西雙版納喝苞谷酒別有一番風味,知青下鄉時期,釀好苞谷酒的時節就是“品酒會”舉辦的時節,特殊年代的苦辣酸甜也盡在這一杯醇厚的苞谷酒里,云南人的苦樂哀愁也都釀進了這苞谷酒里。 過年是新年之始,云南春風拂來,桃李盛開。倘若游在云南,不妨在云南賞春花萬千,品酒一樽,醉倒在云南的風土人情里。 四川青梅酒 又是一年新醇香 本報記者 張 文 眼看春節臨近,唐近元小心翼翼地將珍藏的兩瓶青梅酒取了出來。 唐近元的性格有當地人的典型特征:慢性子、好脾氣,平日里悠閑自在,做事情有條不紊。正因為如此,他在三圣鄉開辦的農家樂生意也是格外好。 唐近元開辦的農家樂生意常年興隆。除了美味的菜品和優良的服務態度,很多“回頭客”都是沖著他自釀的青梅酒而來——瓶蓋一開,香氣撲鼻,小嘬一口,心曠神怡。 成都地處天府之國,物產豐饒,錢糧廣闊,釀酒之風自古有之。尤其在錦江區水井街有一處酒坊遺址,該酒坊上起元末明初,下至當今,延續600多年從未間斷生產。唐近元小時候便常常見到父輩們用高粱、玉米等進行小規模釀制,醇美的酒香早已在他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如今,喝青梅酒成為唐近元一家過年的習俗——一來是因為青梅酒釀制工序較為簡單,二來則是該酒保健效果極佳:青梅中含有豐富的天然礦物質和維生素成分,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有助于消除疲勞。而且青梅中的有機酸具有殺菌效果,可抑制細菌繁殖,可以消炎、止瀉。 每年五月梅子成熟時節,便是釀制青梅酒的時候。釀制青梅酒,要先將青梅洗干凈,去掉果蒂,并加入適量清水,撒入少許食鹽泡浸10分鐘,再用清水沖洗干凈。然后將釀酒用的廣口玻璃瓶裝入青梅,放入冰糖,再注入低度白酒,加至八九分滿,再封嚴瓶蓋,放置陰涼處。 每當過年,喝青梅酒成為家里約定俗成的規矩。因此,釀制中的每個環節,老唐都格外仔細,一顆顆青梅,代表著他對家人的一絲絲祝福。 兩瓶新釀青梅酒,通透澄澈,顯出淡淡的紅潤,浸泡著皺皺的梅子,為酒品增添了不少亮色。一打開瓶蓋,淡雅而獨特的果香混合著酒精的醇香撲鼻而來。一家人觥籌交錯,酒香留在口中,幸福縈繞心里。 |
相關閱讀:
- [ 02-08]外國政要祝賀中國春節:中國繁榮昌盛 人民幸福安康
- [ 02-08]福州市民展示數十年前賀年卡 翻起心底記憶(圖)
- [ 02-06]群猴鬧春送新年祝福
- [ 01-20]運營商回應流量一天跑2000多兆:同一視頻下載24次
- [ 01-18]“質·敬運動”特步集團2015制造文化年度盛典暨2016新年晚會:特不一樣的文化盛會
- [ 01-18]北京大興多個小區“沙霸”盤踞 坐地起價獲暴利
- [ 01-05]北京公司600人從事網絡醫托 市衛生所立案調查
- [ 11-22]云南曲靖9歲男孩被車撞后又被抱走 失蹤已超3天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