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年,習近平對傳統文化的“超越式傳承”
2016-01-20 22:20:50? ?來源:人民論壇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七、古代治吏與全面從嚴治黨 我國古代有“治國先治吏”的說法,自先秦時起,就十分重視對官吏的嚴格要求,以致在各種法律中,都有管理官吏的專條,如《置吏律》《效律》《傳食律》《行書》等。官吏是國家機器的運轉者。官吏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當權者的統治效能和國家的興衰。因此,古代的許多明君,都很重視官吏的“作風建設”,敢于從嚴治吏。在提高統治效能與建設清明吏治上,歷代思想家與政治家也多有論著。 建國后毛主席說過:“我建議重讀一下《資治通鑒》。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之不國。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產黨也是這樣。”習近平在《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中也說:“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要把從嚴管理干部貫徹落實到干部隊伍建設全過程。要堅持從嚴教育、從嚴管理、從嚴監督,讓每一個干部都深刻懂得,當干部就必須付出更多辛勞、接受更嚴格的約束。” 全面從嚴治黨是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中央八項規定為肇始,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教育為抓手,以反腐倡廉為動力,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思想在實踐中不斷成熟。種種舉措,無一不是在強調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與黨的優良傳統。 八、古代任賢觀與習近平的人才戰略觀 《貞觀政要》中說:“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難致治。”《資治通鑒》中說:“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賢所能也。”《墨子·尚賢》中說:“尚賢者,政之本也。”明太祖朱元璋說:“構大廈者,必資于眾工;治天下者,必賴于群才。”清代康熙皇帝說:“政治之道,首重人才。”這都是我國古代關于治國和人才關系的思想。 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尚賢愛才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會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2009年3月30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出席全國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工作座談會并發表講話,指出要形成有利于優秀年輕干部脫穎而出的選拔機制,使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形成合理結構,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事業興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導向。”習近平對“用人”的高度重視幾十年未變。擔任總書記后,習近平不斷強調用人的風向標作用:“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選什么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么樣的干部作風,乃至就有什么樣的黨風。”2013年6月,習近平在全國組織會議上講話,強調培養選拔年輕干部,事關黨的事業薪火相傳,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他更明確指出,考核干部再也不能簡單地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用人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 治國之要,首在用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干部選任等話題發表過一系列重要論述,例如在甘肅調研時,他強調要重用“四種人”,在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進行座談時,他提出干部要做到“心中四有”。他重用知識型干部,不拘一格選用省部級干部。對基層干部,他看重那些“看得準、有潛力、有發展前途”的人才。他多次強調,要著力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 結語:縱觀習近平治國理政這三年,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他善于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破解現代難題,誠如他所言,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
相關閱讀:
- [ 01-20]習主席開年訪中東 古文明踏上新絲路
- [ 01-20]習主席中東之行所發表兩篇文章縱貫歷史昭示未來
- [ 01-20]習主席到訪將中沙關系帶入新時代 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 [ 01-19]專家說|習主席出訪大家談
- [ 01-19]專家說|習主席出訪大家談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