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網絡媒體走基層】 光明網 吳勁珉 胡連娟 全國脫貧攻堅看貴州。我們欣喜地看到,大數據已成為貴州人的驕傲。“十三五”期間,貴州將重點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兩大戰略行動。借力大數據,貴州正全面推進大扶貧戰略,加快建設“扶貧云”平臺,加快脫貧步伐。 舉全省之力扶貧,貴州蠻拼的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決戰區,貴州舉全省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將扶貧開發作為“第一民生工程”。5年間,貴州走出了一條不同于東部、有別于西部其他省份的扶貧開發新路。 據悉,為力爭早日實現脫貧摘帽,貴州省通過機制創新,讓貧困家庭“換窮業、挖窮根、挪窮窩”。全省上下通過多年的扶貧實踐,已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扶貧開發模式和成效顯著經驗:“畢節試驗”、“晴隆模式”、“長順做法”、“印江經驗”、“威寧實踐”、“迤那鎮路子”以及六盤水“三變”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貴州省威寧苗族彝族布依族自治縣迤那鎮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總結出的精準扶貧“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通過層層摸底調查評估、公示與備案,逐戶建檔立卡、因戶施策,做到精準化識別、針對性扶持。還了解到,用來識別真正貧困對象的精準扶貧“四看法”正在貴州全省推廣。 依托網絡信息管理系統,畢節威寧自治縣迤那鎮五星村精準扶貧“四看法”識別真貧。(光明網吳勁珉攝) 1月13日,畢節市七星關區長春堡鎮埡關村,大山之間霧氣繚繞,曾在浙江溫州外出務工多年的村民張永志正在輪流值班。每周三的這天,他都會和另一位同村貧困農戶一起在養牛基地上班。 畢節市政協黨組書記、七星關區委書記宮曉農告訴,此舉得益于畢節正在實施的“一市五金多套餐”問需式精準扶貧政策。據悉,張永志和其他16戶貧困戶共同協商成立專業合作社,每家貧困農戶向銀行貸款24000元,貼息三年,就可以購買2-3頭母牛進行養殖。“農戶通過1年學習養殖技術、兩年還本、三年能夠脫貧、四年奔小康、五年致富。” 張永志介紹說,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家里土地貧瘠產值低,外出務工多年也沒到賺到什么錢。“不過,返鄉回來看到家里比以前好,路也通了,就沒必要再外出找工作了。現在,我每周就輪值1天班照看牛群,其余時間都非常寬裕,可以在鎮上和周邊村做些通村硬化路面的臨時工作,貼補家用。”張永志說,其目前還處于學習了解養殖技術的階段,有信心實現脫貧致富,對以后日子也有奔頭。 去年底,貴州成為全國第9個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省份,也是西部地區首個。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印刻在每個貴州人默念的心里。現如今,貴州脫貧攻堅的任務仍然艱巨,連接著全省88個縣區市的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也連著3500多萬貴州人民的“小康夢”、“中國夢”。 回鄉創業的“80后”小伙鄭楠,每天穿梭于畢節、遵義和貴陽三個城市間,他的貨物運輸生意做得非常紅火。“以前,我在上海打工每月掙5000塊,除去房租水電通訊等費用,最后攢下來的錢所剩無幾。”鄭楠說,沒有路,想做什么產業都是不實際的。“十多年前的路和現在根本沒法比,我家附近全是泥土路,一旦遇到雨天就無法通行,必須穿雨膠鞋才能勉強行走。” 大數據引領,為“拔窮根”提供新力量 談及大數據必談貴州,發展大數據必到貴州。 推進大數據、大扶貧兩大戰略,貴州扶貧工作事關全局。要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在全省剩下的近500萬貧困人口中,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手段,建立用數據決策、數據管理、數據考核的精準扶貧管理工作機制,并提升大扶貧精準度,顯得尤為重要。 這些天采訪得知,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的“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4大問題,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代省長孫志剛同時強調,實施大扶貧大數據雙戰略行動,重在精準,貴在落實,“干”字當頭。 精準扶貧,大數據技術能幫上什么忙?1月14日,在位于六盤水市的中國網絡菜市場總部運營中心,一排排實時數據和分析結果在數千平方米的大廳里展示著。這些數據,是“中國農業云大數據”與“中國網絡菜市場”采取“1+1=1”的模式運營結合,以電商為載體、數據為基礎,共同構建的全新農業電商產業鏈。 |
相關閱讀:
- [ 01-15]牢記總書記囑托,貴州干部為脫貧攻堅也是蠻拼
- [ 01-14]“脫貧攻堅看貴州”,全國網媒走進遵義畢節
- [ 01-14]“網絡媒體走轉改” 脫貧攻堅 我們在路上
- [ 01-13]"脫貧攻堅看貴州"貴陽啟動 副省長劉遠坤強調精準扶貧
- [ 01-11]扶貧辦黨組書記:當前中國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