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觀眾反饋及時改寫角色命運,根據視頻拖拽數據調整劇情發展,深度黏住用戶 相比于傳統電視劇,網劇制作的身段更靈活。 目前,網劇監管采取備案制,以視頻網站自查為主,審核流程快。因此,雖然在開拍前大多制定了劇情大綱,但制作方依然能夠根據市場和觀眾的反饋調整劇情細節,這是我國傳統電視劇無法實現的。 萬合天宜某網劇的主創團隊曾發現,許多觀眾在評論網劇時說,“為什么會出現某某角色呢?而且演得一點都不好。”討論之后,創作團隊決定在下一集讓這個人物“消失”。 “我們參考的內容包括彈幕在內的視頻評論、視頻網站后臺的觀看和拖拽數據,還有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起的投票。”“叫獸易小星”介紹,每集內容播放后,都有專門團隊制作反饋報告。 范鈞舉了個例子:“如果觀眾在某一個情節的視頻拖拽十分普遍,就說明這里劇情比較拖沓,觀眾不感興趣,我們就會做改進,下次用一兩句話帶過類似情節。”此外,他們也會參考每集網劇上線時每小時增加的播放量,“主要看這個時段我們在推廣上做了什么,會如何影響播放量。” 雖然能與用戶及時互動,“邊拍邊播”的機制也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邊拍邊播對資源的要求特別高,因為上線時間是固定的,而影視項目的突發狀況又很多,這就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范鈞說,以后會考慮“兩條腿”走路,“一些輕車熟路的產品,完全可以拍好再播。而對于一些新題材、新形式的劇目,就需要邊拍邊播,逐漸摸清觀眾態度。” “我們的創作團隊基本都在25歲左右,他們非常了解年輕觀眾的語言體系和口味,因而做出來的東西與目標觀眾的需求很匹配。”范鈞說。 李黎表示:“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總結點擊率,每周例會都有數據分析、趨勢探討。只有預測到觀眾想看什么,有針對性地滿足觀眾需求,才能把觀眾深度黏在這兒。” 跨屏出電影、逆襲電視臺、競爭白熱化,網劇開啟融合與升級之路 只有笑料沒營養,讓一些網友對網劇敬而遠之。有專家質疑,如果不強調藝術性、文化內涵,網劇可以火多久? 在李黎看來,網劇有其自身發展邏輯,自2012年誕生以來,一直在以用戶為中心不斷優化。“網劇類型迭代特別快,從以《萬萬沒想到》為代表的迷你喜劇,到《盜墓筆記》這樣的玄幻劇,還曾經流行過一段懸疑劇,網劇不斷在改變自己的表達方式,匹配市場的喜好,好更適合年輕人的語境。”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覺得,《太子妃升職記》其實是個低成本劇成功的個案。如今,各類網劇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視頻出品方紛紛砸重金、搶購熱門版權、簽約當紅明星,不斷加碼。李黎介紹,“高投入、高產出已經是業內基本行情,像《盜墓筆記》等頂級大劇的單集制作成本已經達到五六百萬。” 高投入也產出了一些“爆款”作品,《蜀山戰紀》等網劇“先網后臺”,“逆襲”電視臺。而借助網劇的成功,跨屏制作的電影《煎餅俠》《萬萬沒想到西游篇》也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如何在拉攏住網劇固定粉絲的同時,吸引路人走進影院看電影,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范鈞說。 “優質電視劇、電影提供的內容,是藝術高于生活,提煉出讓觀眾產生共鳴的東西。而網劇是快銷產品,什么火做什么,反映的是生活中每個人說話、思維的模式,讓觀眾有平視感。”李黎分析,兩者之間是否可以各取所長、融合發展? “網劇在篇幅上、內涵上要提高自我要求。以前網劇都強調‘短小平快’,今后隨著技術和水平的升級,網劇篇幅應該會變長,每集達到40分鐘,甚至一個半小時左右,另外制作上也會更加精良。”“叫獸易小星”說。 “網劇的靈活度、創意多等優勢則是電視劇可以汲取的。”在范鈞看來,網劇和傳統電視劇以后會合流,“電視劇和網絡劇只是屏幕不同,要贏得觀眾,歸根結底,還是要故事好、創意好、演員演得好。”范鈞說,“由于門檻低,有一些網劇打擦邊球,這很難有持久的生命力。” 一些知名電視劇人也向網劇邁出了步伐。曾出品了《北平無戰事》《瑯琊榜》等年度大劇的著名制作人侯鴻亮,去年也推出了網劇《他來了,請閉眼》。他認為,網劇是符合市場進程的產品,網劇和傳統電視劇的區別只在于投放媒介的不同,但是核心的東西是不變的,從原小說的選擇,到拍攝方式的呈現,他仍然希望在影視審美上具有一定高度。 |
相關閱讀:
- [ 01-07]網劇《執念師》第二季開機 再續“燒腦風暴”
- [ 01-04]網劇"戰國紅顏之羋月傳奇"點擊破億 被評主角養眼
- [ 12-28]視頻網站否認網劇《匆匆那年》侵權
- [ 12-23]2015年網劇數量井噴 有“反哺”影視劇趨勢(圖)
- [ 12-18]網劇《戰國紅顏之羋月傳奇》即將上線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