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年,習近平實踐文化強國的三個思路
2016-01-06 09:07:50??來源:央廣網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黨的十八大為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吹響了新的號角。 3年多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對文化改革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為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兩個效益”統一把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習近平:“在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過程中,要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無論改什么、怎么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 這幾年,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龔曙光自覺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并把導向管理的獨特性和內容生產的重要性融入法人治理結構,納入董事會日常工作。以企業制度改革確保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成為越來越多文化企業的共識。凝聚和支撐這些共識的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論斷: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 “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 2015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把實現“雙效統一”作為制度固化于企業發展過程中,為形成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奠定了堅實基礎。“無形的文化產品,作用于人的精神,能激發正能量,形成社會和諧的紅利。”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指出,“雙效統一”就是強調社會效益、注重道德力量調節的具體表現,這是十八大以來文化改革發展的突出亮點,回答了文化企業怎樣能活得好、行得正、走得遠,怎樣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這一歷史和時代課題。 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習近平:“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伴隨2016年的新年鐘聲,2015年全國電影票房出爐:440.69億元,同比增幅高達48.7%,是2011年以來票房漲幅最大的一年。電影市場繁榮的背后,是不斷深化的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市場活力的全面釋放,是全民族文化創造力的持續高漲。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這一重要論斷為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 3年多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視前所未有,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前所未有—— 開展以簡政放權為最大特點的新一輪改革,加快轉變文化行政部門職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不斷建立健全文化市場體系,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不斷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并購重組持續升溫,文化產業迎來了資本市場的春天。 3年多來,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全面迸發—— 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2.75%升至2014年的3.76%,在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體育、旅游、影視動漫等產業異軍突起,2015年旅游產業對GDP綜合貢獻超10%; 2015年,文化企業并購166起,并購規模近1500億元,同比增長50%…… 一個個數字濃縮著中國人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文化產業正為轉方式、調結構增添亮色。 |
相關閱讀:
- [ 01-05]習近平:干部這樣改“五風”
- [ 01-05]習近平從嚴治黨語錄:高級干部應懂黨內規矩
- [ 01-05]習近平:干部這樣改“五風”
- [ 01-05]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進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實踐
- [ 01-05]習近平2016年首次國內考察赴重慶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