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綜述
2016-01-05 11:59:20??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促融合謀升級 從國家戰略性產業向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發展,十八大以來文化產業發展的脈絡清晰堅定。 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數據好看,百姓可感。“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穩穩跑贏GDP。2014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39萬億元,比2013年增長12.1%,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到GDP的3.76%,7個省、市的文化產業占到GDP的5%以上。從2010年到2014年,僅用了4年時間,文化產業增加值就實現了翻番,電影、數字出版、網絡游戲等的增幅都超過了30%,足見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勁勢頭。 這種快速發展勢頭依然在持續。僅以電影為例,2015年我國電影票房達440.69億元,比2014年增長48.7%,國產影片以占總票房61.58%的較大優勢保持了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 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依然要爬坡過坎。文化產業面臨的任務,與經濟領域其他門類相一致,也是結構優化升級。 “文化企業三十強”素有文化產業發展風向標之稱。在最近3年的三十強評選中,出現了3個趨勢:規模化、專業化水平逐年提高,文化與科技融合帶來迅猛增長,領先企業對社會效益的注重逐年增加。文化企業自覺探索出的,恰好是破解當前文化產業難題的鑰匙。 這種轉型升級,是提高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務實之舉。只有文化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優勢產業門類集聚,出現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才可能解決總量偏小的問題。擁抱以“互聯網 ”為代表的現代科技,與旅游、體育、信息等產業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改造傳統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和競爭優勢有望逐步增強。 至于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不可動搖的鐵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所講的,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在調整文化產業行業結構、產品結構、價格結構的同時,深入實施精品創作工程,推出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文化產品,文化產業才能在爭取受眾、贏得市場中發展壯大。反映市場接受程度的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標,必須是合理的適度的。當兩個效益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文化不能被市場牽著鼻子走,這樣的定力是我們必須堅持的。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我們當肩負起時代的重任,讓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巍峨聳立在神州大地上。 |
相關閱讀:
- [ 01-04]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紀實
- [ 01-03]三明市婦聯召開學習貫徹省委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座談會
- [ 01-01]《習近平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出版發行
- [ 12-31]省海洋與漁業廳傳達學習省委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
- [ 12-31]將樂縣婦聯學習貫徹省委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