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綜述
2016-01-05 11:59:20??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定方向塑精神 2014年10月15日,一場關乎中國文藝繁榮發展大計的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娓娓道來,既談創作談方向談傳統,也談效益談責任,為繁榮發展文藝事業明確了任務、指明了方向。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最先談及的,就是文藝的作用。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身處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文藝工作者當有擔當時代風氣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的自覺,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在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指引下,文藝風氣為之一新。 隆冬時節,中央主要文化單位“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正在全國各地火熱上演。從2015年歲末到猴年春節,43項活動精彩紛呈,既有京劇、芭蕾舞、音樂劇等舞臺表演,也有讀書征文、經典誦讀等活動,觀眾和讀者是基層群眾、武警邊防官兵和低保貧困群體。把新年祝福和藝術之美送到人民身邊,藝術家成了節假日最忙碌的人。 中宣部等五部委組織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從2014年11月啟動,已經熱氣騰騰地開展了一年多。通過慰問演出、調研采風、體驗生活、結對幫扶、掛職鍛煉,藝術家們不僅“走進去”,更“沉下來”“融進去”。古老中國的深刻變化和13億中國人民豐富鮮活的生活,是文藝創作豐厚的寶藏沃土。帶著生活的饋贈和人民的給予,藝術家們熱情洋溢地創作出了一批弘揚中國精神、反映時代風貌的優秀作品。 變送文化為種文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收獲了累累碩果。“國家藝術院團基層聯系點”的出現,在國家級藝術院團和農民的文藝需求之間搭起了一座連心橋。重慶市南岸區迎龍鎮北斗村是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的基層聯系點,國交的藝術家幫農民成立銅管樂隊,指導他們排練演出,這支樂隊很快成了附近聞名的明星劇團。基層得到了專業的藝術指導,提升了本地文化水平;專業院團接了地氣,找到了新的創作靈感和創作活力,共同奉獻了一次頗有含金量的雙贏。 這樣的變化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接地氣的作品多了,雷人的作品少了;精雕細琢的多了,粗制濫造的少了;低俗搶眼球的作品少了,反映真善美的多了。群眾被《老農民》《平凡的世界》的樸實打動,與《白毛女》的故事同喜同悲,與《生命冊》里的時代變遷感同身受,文藝的真善美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得以升華。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經成為文藝界的新常態,我們有理由相信更有理由期待,從祖國母親那里獲得的財富和力量,將成為描繪新時代中國故事中國經驗的不竭源泉。 立規矩促均等 在新的歷史時期,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放到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才能給予恰當的定位。 黨的十八大著眼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此后的歷次中央全會中文化都是重要的關鍵詞: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作出部署,十八屆四中全會將文化法治建設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方面作出部署。 與改革創新的時代同步同頻,3年多來,文化建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形成。堅持正確導向、堅持政府主導、堅持社會參與、堅持共建共享,到2020年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四個堅持”和“一個目標”指引著公共文化服務闊步前行。包括國家、省、地市、縣、鄉、村和城市社區在內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建成,通過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理事會制度、引入社會力量和專業公司進行管理、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務制度等方式,公共文化服務的活力得以進一步增強。 剛剛過去的2015年,被譽為公共文化服務里程碑式的一年。補短板、重基層、提質量,多項政策密集發力,文化立法迅速跟上,公共文化服務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綱領性文件《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在2015年年初發布,拉開了政策推動的大幕。《關于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的出臺,引導更多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意見》和《關于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對公共文化建設的社會化參與進行了明確部署,社會化參與、多元共建將成為未來公共文化建設的趨勢。隨著《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草案》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博物館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相繼發布,文化立法這塊短板開始迅速修補,文化立法領域的滯后局面得到明顯改善。 在群眾特別是基層群眾的眼里,公共文化服務的成就看著舒心、用著稱心。通過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廣播電視覆蓋率已達98%;鄉鎮綜合文化站工程順利實施,已實現鄉鄉設有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的推進,保證農民每個月能免費看到一場電影;農家書屋工程繼續推進,全國有60多萬個農家書屋;實施農村數字文化工程,通過互聯網將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級。需要走進來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提高了,坐在家里就可以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務到位了,活躍文化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務齊全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了保障。 |
相關閱讀:
- [ 01-04]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紀實
- [ 01-03]三明市婦聯召開學習貫徹省委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座談會
- [ 01-01]《習近平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出版發行
- [ 12-31]省海洋與漁業廳傳達學習省委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
- [ 12-31]將樂縣婦聯學習貫徹省委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