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婚晚育假取消,還能“愉快地生娃”嗎? 全面禁止“代孕”,生育困難者該怎么辦? 不再獎勵獨生子女父母,是否意味著曾經的依法“光榮”又要依法作廢了? …… 剛剛提請審議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草案刪除了對晚婚晚育夫妻、獨生子女父母進行獎勵的規定,還規定禁止以任何形式實施代孕,禁止買賣精子、卵子、受精卵和胚胎等。12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分組審議該草案,與會者對晚婚晚育假、代孕等焦點問題展開熱議。 焦點1 生育假 生一娃生兩娃都該獲得獎勵? 根據現行《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25條的規定,公民晚婚晚育,可以獲得延長婚假、生育假的獎勵或其他福利待遇。此次提請審議的修正案草案把該條內容修改為符合規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獲得延長生育假的獎勵或其他福利待遇。 “這實際上也就意味著生育一個子女現在不能獲得延長生育假的獎勵。”周天鴻委員認為,從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的延續性和調整關系來說,生一個子女也應該繼續享受相應的獎勵和待遇,不應當將生一個子女和兩個子女的政策割裂開。周天鴻委員建議保留規定“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 龍莊偉委員也對草案第25條的規定發出疑問:“是生一個子女就延長生育假,還是第二個就給?法律條文不清楚,我們看不明白,建議這里明明白白地說出來。”龍莊偉委員建議規定為“生第二個的孩子延長生育假”,并繼續執行原來的獨生子女獎勵政策。 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王志學認為現行《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第20條和第25條不用修改,尤其是第25條原條款是對晚婚晚育的獎勵。 王志學委員說:“修改以后變成對生育兩個孩子的獎勵,僅從字面上理解,第25條就排除了對只生一個孩子的婚假獎勵了。第27條不應該簡單地刪除,對獨生子女政策實施40年的工作不能這樣簡單地取消,沒有繼承性。” 焦點2 代孕 禁止代孕損害公民生育權? “代孕”是目前被“禁而不止”的一個現實存在。 廣東曾發生過一對富商夫婦借助試管嬰兒技術并找來兩位代孕媽媽誕下“八胞胎”的事件;發生在江蘇的“中國首例冷凍胚胎繼承權糾紛案”,因四位失獨老人為繼承兒子、兒媳身亡后留下的冷凍受精胚胎而打官司,此案引發了公眾對代孕必要性的討論。 此次提請審議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草案規定全面禁止一切形式的代孕。 全國人大代表孫曉梅說,代孕關系到每一個公民的生育權。“我們現在一方面放開了二胎,一方面又要禁止,我認為這在法律上是有矛盾的。” “在我們調研中,黑中介、黑代孕機構橫飛,政府也管不了,最多就是罰款,如果不好好研究代孕問題,以后出國生育的中年夫婦會增加,因為國外有這方面的技術。”孫曉梅建議刪除草案中“禁止買賣精子、卵子、受精卵和胚胎;禁止以任何形式實施代孕”等規定,對代孕等問題,進行詳細的專家論證,征求社會和民眾的意見。 我國內地1983年使用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成功,1988年試管嬰兒誕生,這一技術發展,給數以萬計的不孕不育夫婦帶來福音,到2014年已經有70萬患者得到治療。 周天鴻委員說, 2001年衛生部就發布了人類輔助生育技術管理辦法,明確了對代孕的禁止態度。司法實踐也是以代孕違反公序良俗為由判決無效,但是從2001年開始,這種代孕行為不但沒有因此禁止,反而隨著代孕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 周天鴻委員認為,代孕實際上是對不孕夫婦生育權的尊重,生育權是基本的人權之一,生育方式選擇權是生育權的基本內容之一,從生育權來講,不應該非法剝奪不孕夫婦通過代孕技術獲得子女的權利。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一個人轉讓身體的一部分,比如血液、器官、皮膚等等,已經逐漸受到人們的鼓勵和贊揚。代孕母親也可以得到人們的尊重。 據介紹,目前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允許代孕,比如英國,美國有26個州是同意的,臺灣地區也經歷著從全面禁止到逐步開放的過程,2005年就明確了無償代孕的合法性。 “如果法律禁止了,但是地下代孕可能是不斷發展,甚至有一部分有需求的人就會到允許代孕的國家實施。”周天鴻委員建議對這一條研究考慮。 |
相關閱讀:
- [ 12-23]晚婚晚育假取消一說不準確 全國人大回應:還在審
- [ 12-22]晚婚晚育假或將取消 女子為休長假想馬上領證
- [ 12-22]“全面兩孩”或明年元旦落地 不再獎勵晚婚晚育夫妻
- [ 06-01]晚婚晚育 臺灣女性生育頭胎平均年齡為30.5歲
- [ 12-25]深圳晚婚晚育將有163天假期 赴港生二胎算超生
- [ 11-22]我國擬延長產假8天 晚婚晚育者假期反減少
- [ 06-04]調查顯示兩成城市青年為住房壓力晚婚晚育
- [ 10-19]山東濰坊出計生獎懲措施 晚婚晚育可享額外假期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