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12-24 18:39:18??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趙舒文 |
分享到:
|
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二論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南方日報評論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出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這一論斷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6年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何為結構性改革?就是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是強調在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不協調和不平衡,是我國經濟現階段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在供給側,主要表現為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的重大變化而作出及時調整:一方面,隨著外部需求收縮和國內傳統消費需求飽和,大量傳統產業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存量供給遠遠超過市場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各類消費需求的性價比、安全、質量等要求水漲船高,消費趨勢也愈發向個性化、高端化、服務化方向發展,而有效供給卻難以跟上。因此,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必須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一是宏觀政策要穩。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二是產業政策要準。準確定位經濟結構性改革方向,發展實體經濟,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激活存量增長動力,著力補齊短板,加快綠色發展,積極利用外資,積極穩妥擴大對外投資。三是微觀政策要活。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潛能,在制度上政策上營造寬松的市場經營和投資環境,營造商品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環境。四是改革政策要實。要加大力度推動重點領域改革落地,加快推進對經濟增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國有企業、財稅體制、金融體制等改革。五是社會政策要托底。要守住民生底線,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抓住關鍵點、打好殲滅戰。要積極穩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乃至破產清算,實現市場出清,化解過剩產能,同時嚴格控制企業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要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保持競爭優勢,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業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等,打出一套“組合拳”;要化解房地產庫存,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穩定房地產市場;要擴大有效供給,打好扶貧攻堅戰,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培育發展新產業,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抓緊開展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非法集資蔓延勢頭,加強風險監測預警,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力度,充分發揮改革舉措的重大牽引作用。國有企業改革,要加快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財稅體制改革,要抓住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地方稅體系等關鍵性問題加快推進;金融體制改革,要盡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銀行體系改革,要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加快發展綠色金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要完善個人賬戶,提高統籌層次;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要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明年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大方向。作為第一經濟大省,廣東更應該以排頭兵的姿態走在經濟結構調整前列,因此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腳踏實地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努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實現“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 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一論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
相關閱讀:
- [ 12-24]2015民生改革十大熱詞
- [ 12-24]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農業提質增效
- [ 12-24]外媒聚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重磅信號
- [ 12-24]我省出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新規
- [ 12-24]福建省出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新規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