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報道·2015的歷史方位
全面變革中國之年
劃定 徐 駿作(新華社發)
2015年就要結束了。
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了一整年的故事,十三億人的一年,加起來是十三億年,遠遠超過人類在地球上可以追溯到的年份。所以這一年的中國故事,其精彩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好在這是一個骨子里尊重實踐的國度。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無數人在以偉大的實踐,推動著從個人到社會的前進。
關鍵與開局
在展望2015年時,習近平總書記用了兩個詞,“關鍵之年”與“開局之年”。前者是指全面深化改革,后者是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這一年的中國改革,在“啃硬骨頭”與“過深水區”中度過。
年末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了一個叫“供給側改革”的詞,這個在11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就被提到的概念,開始逐漸為人們所知。中國改革,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是常態。正如許多經濟學家尚不知如何破局,改革所應對的是未知,所走向的是一條現代化的路。
而在不久前,引起世界關注的則是軍隊改革。專家說,在中國軍史上,這樣的改革也少見。你可以從這里看到中國改革的歷程,從年初開始,習近平就在視察、調研與講話中,對軍隊改革謀篇布局,直到在“9·3閱兵”的演講中,向世界莊重承諾裁軍30萬員額,改革駛入了快車道。
同樣引起轟動的是國企改革。從巡視組推動的央企反腐,到9月國企改革方案的正式出臺,共和國長子的一舉一動,快不得,慢不成,遵循改革章法與邏輯,上下同欲推動前進。
改革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月復一月的會議中不斷開疆拓土。今年,習近平組長主持召開了11次會議,其中議題跨度極大。正因其艱難,才需要這樣的議事平臺,調動資源,鉚足馬力前進。
對于改革而言,這一年是如此關鍵。
而對法治而言,良好的開局是成功的一半。我們是以這種方式度過“開局之年”的。
在習組長親自主持召開的深改組會議上,相當一部分決議與依法治國有關。其中第十次會議要求,以施工圖方式明確十八屆四中全會190項改革措施的改革路徑、成果形式和時間進度。
年初的全國兩會上,《立法法》出臺;同樣在兩會上,李克強總理一句“有權不可任性”,贏來舉國掌聲;年末的12月4日,人們第二次過“憲法日”。有一家之規,有一國之法,舉國上下對法治的敬畏與尊重,是中國邁向現代化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制度日趨完善,帶來一系列新鮮變化。比如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設立,比如《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等諸多制度的出臺,比如人民監督員制度改革方案的出爐,比如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改革試點方案的公布,不一而足。
在種種變革中,法治社會尤其需要耐心,因其程序嚴謹,更因理念之變道路漫長。幸運的是,2015年開了一個好頭。
試水與創新
如果你在夜里走進中關村的一家咖啡館,不要驚訝于其中一些“90后”與“60后”分享著同樣的激情。他們一定在談創業。對于許多人來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今年最難以忘懷的火熱概念。
總理兩次走入了中關村創業大街,喝創業者的咖啡,為夢想點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他著墨于“互聯網+”,認為中國正在走入這樣的時代。
也許“馬云們”的努力印證了這一點。這一年的“雙11購物節”,再次成為世界紀錄的誕生地。我們已經如此習慣,在手機上輕點幾下,就買到便宜好用的商品。我們的手指,指揮著912億元現金飛向中國最大的電商。黑色星期五?感恩節?忘了那些西方最大的網絡購物節吧,世界的焦點在中國。
互聯網的野心遠不止此。你去浙江烏鎮,一個二十年前道路尚且顛簸的小地方,在年末迎來了全世界互聯網的巨頭們。一張合影,價值萬億。而在這個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永久會址上,智慧養老、智慧醫療,早已成為模范一樣的存在。一鎮如此,況一國乎?
光是在微信上,2015年的9月,每天就有5.7億人登陸,“互聯網+”時代,真正將中國人聯系在了一起。這是真正的“千年未有之變局”,天涯若比鄰的時代終于真正來臨。
裹挾著新興生產力的威力,互聯網及其精神,在中國幾乎所有領域中攻城略地。不想出門吃飯?“百度外賣”“餓了么”半小時就送達。出門想打車?在家里的手機上,就能看到車走到了哪條街。甚至,不想上街試衣服?一些電商網站正在想辦法。
創新是對世界的試探,而一切變革本質上都像“小馬過河”,不親自試水,永遠不知道能否趟過去。
這一年,上海自貿區順利擴區,幾乎將浦東新區變成了一片自貿區的試驗田。而在兩會之后,天津、福建、廣東等自貿區獲批,讓自貿區建設走上一個新臺階,更代表了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和更大范圍改革試點的穩步推進。
唯有學習型的社會,才能應對千變萬化的時代。帶頭的是中央政治局,在這一年里,政治局集體學習達到9次,話題橫跨辯證唯物主義、城鄉發展一體化、三嚴三實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等,話題的繁雜背后是國內國際形勢的嚴峻。不學習,無以立。
在習近平親自批示之下,包括多位正部級官員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央宣講團走向各地,舉國上下如何領會“十三五”規劃建議,關系著未來五年中國怎么走、怎么干,更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長痛與陣痛
大國之大,在于包容。歡樂,憂傷,每天都在發生。長痛,短痛,都是必要的代價。
告別這一年,我們不能忘記一些逝去的同胞。1月的上海外灘,在迎來新年的時刻,發生了始料未及的踩踏;6月的長江上,突如其來的龍卷風,帶走了400多名同胞的生命,提醒我們公共安全的警鐘應長鳴;8月的天津濱海新區,夜里一聲巨響讓舉國上下震驚,要如何吸取教訓,才能避免類似的悲劇上演?
告別這一年,我們不能忘記一些人。一些老同志逝去了,帶走了他們奮斗過的那個時代和一代人的記憶。他們在中國的革命與改革中立下汗馬功勞,又在離開世界時收獲無限的尊重。
我們還應該關切的,是那些涉及每一個人福祉的事情。有些痛苦,是2015年的中國必須付出的代價,也是舉國上下必須進行的反思。
進入冬天的北方,霧霾只留給了藍天些許機會,只有北風與大雪能暫時驅走這惱人的污染。環保部帶隊調查所有省會城市的污染物來源,北京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空氣凈化器與口罩不斷熱銷……一切當下的痛苦,都是發展帶來的陣痛,然而存在的并非都合理。小到個體,大到黨和國家,無法容忍這樣的情況繼續。8月,中辦、國辦發出通知,黨政領導干部損害生態環境將實現黨政同責、終身追責。
進入新常態下的中國,開始習慣告別兩位數的增速。11月的G20峰會上,習近平對世界說,今年中國經濟預計實現7%左右的增長,仍將占世界經濟增量的約1/3。
外界懷疑有之,內部擔憂有之,然而風物長宜放眼量,中國經濟這艘大船的方向、動力與潛力如何,來自世界各國的投資者正在給出答案。中國經濟航船又到了中流擊水的時刻,一時的顛簸偶現,長遠的規劃卻指向美好的終點。
毋庸諱言,如今是中國經濟的陣痛期。結構轉型遠未完成,舊產能在多重壓力之下加速淘汰,新動力在高速行駛的中國發展的列車上仍需磨合,人口紅利消減之后創新紅利正在深入挖掘,大刀闊斧的城鎮化需要人們更多的耐心、支持與參與……
還有7000多萬貧困線下的同胞。年末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莊重承諾,到2020年,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的年份,要讓貧困人口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緊隨其后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再次吹響了這個沖鋒號。
如果說2015年對這一切長痛與陣痛有何解藥,那就是改革、改革與改革。
光榮與夢想
一些人享有榮光,一些人追求夢想。這是2015年的中國。
一襲紫衣的屠呦呦站在了斯德哥爾摩的一個領獎臺上,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獎章。她始終成長在中國本土,做的是中醫藥研究。這夢想的張力,足以讓世界驚嘆。
一個20年未曾啟用的表彰,被授予了102位縣委書記。郡縣治,天下安,帶著“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的榮譽,他們回到群眾中去,在城市與農村之間,在貧窮與發展之間,繼續在國家政權結構中做好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中國模式的成敗興衰,既考驗理念的先進程度,更考驗執行的扎實與否。
回想這一年,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一群老人。時隔數十年,他們的光榮終于來臨。
在九月的陽光下,抗戰老兵們挺直腰板,以行軍禮的姿勢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和平曾是這些人最大的夢想,如今他們迎來了理想中的時代。天空中戰斗機噴著彩色煙霧劃過,地面上先進的裝甲車隆隆駛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最高領導人向世界大聲吶喊:“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那一天,社交網絡中反復刷屏二戰后麥克阿瑟的一句話: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不知不覺間,“中國夢”已提出三周年。個人有夢,國家亦然。一些夢想在2015年變成現實圖景,更多夢想在這一年變成具體可操作的清單。
就說路吧。從蘭州坐高鐵去烏魯木齊,欣賞著戈壁、雪山與樹木,在“青海長云暗雪山”的遼闊景致中,9個小時就能抵達。而從貴州六盤水新修建的機場出發,飛過一個又一個低矮的山頭直上云霄,3個小時內就能到北京。從上海到昆明,一條溫暖如春的高鐵線路,在2015年底傳來即將全線通車的消息。
再說說人。張家口人這小半年很興奮,自從7月底與北京一道申冬奧成功,這座小城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從2015開始的七年,他們鉚足了勁。喜歡孩子的夫婦也有理由高興,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全面二孩”終于放開。
同樣不知不覺間,“四個全面”也已提出一年。作為這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總體框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在這一年間大幅向前推進。這是一國之夢,而我們正在大踏步實現的路上。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一年,鄭州一位女老師在辭職信中寫下這樣一句話。2015年行將結束之際,我們表達不舍,然后堅定前行。2016年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