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蕩中調整 互依中合作——2015年國際關系素描
2015-12-15 17:10:3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孫勁貞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班威 商婧 趙嫣 劉品然)震蕩催生調整,互依強化合作。 2015,世界局勢震蕩起伏,國際關系孕育深刻調整:從中國南海、烏克蘭到也門、敘利亞,從遍布全球的恐襲、中東難民潮到歐洲的措手不及和大國背后角力,重大事件接踵而至,以新的方式重塑國際格局。 2015,各國利益空前融合,國際合作日益強化。國與國之間、區域內部和區域之間的互依之勢越發明顯,合作勢頭越發強勁,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意識日益深入人心。 失序的中東:折射國際格局演變的陣痛 年末的巴黎街頭,晚風中鮮花簇簇,燭光搖曳。不久前經歷了一場空前恐怖襲擊的時尚之都,聚集了上萬名各國代表和80多位各國領導人,討論如何破解關系人類未來的重大氣候變化課題。 這是今年復雜多變國際局勢的縮影。動蕩和失序紛至沓來,提振和重建迎難而上。人們認識到,在這個世界,任何人、任何國家已無法獨善其身。 格局的變化來自持續的動蕩。多災多難的中東,素來是各方勢力的角斗場。敘利亞戰端一開,這里便成“危機之疽”,上千萬人顛沛流離,各派人馬混戰不休。 年初的也門危機凸顯地區主導權之爭。伴隨著也門什葉派胡塞武裝一路攻城略地,也門危機迅速由內戰升級為一場傳統教派爭奪勢力范圍的地區沖突。鄰國遜尼派國家沙特阿拉伯聯合海灣十國對胡塞武裝大打出手,其規模之大,在動蕩的中東亦為少見。 中東不穩,恐怖勢力借勢做大。“伊斯蘭國”的興起讓中東亂局愈演愈烈。從俄羅斯客機在西奈半島墜毀、歐洲版“9·11”的巴黎恐襲,到美國的“獨狼”式暴恐和馬里恐怖分子興風作浪,恐怖威脅挑戰人類底線。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說,“西方尤其是美國,為‘伊斯蘭國’崛起創造了條件”,“只有改變美國和歐洲的中東政策才能緩和恐怖主義危險”。 圍繞打擊“伊斯蘭國”,美俄歐雖反恐目標一致,但各有算盤,在策略、范圍和力度等方面展開博弈。而混戰留下的權力真空,引發地區國家爭奪主導地位,地緣政治版圖正在加速重構。 敘利亞小難民艾蘭安眠在海灘上的凄涼圖片,讓世人心碎。中東動蕩引發的難民潮,令歐洲猝不及防。意大利資深媒體人希仕說,“這場難民危機正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實施軍事干預政策結下的惡果”。 中東的失序,折射大國關系調整,也折射一家獨大的美國在世界范圍內式微。無論在烏克蘭戰端中的虛與委蛇,還是亞太“再平衡”的力不從心,不管是對歐洲經濟疲軟的隔岸觀火,還是運作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背后的小肚雞腸,這都是美國戰后70年來從未有過之境遇,也是其不得不正視的新的現實。 秩序的重構:泛中心化下的求同存異 9月,世人將目光投向紐約曼哈頓東河岸邊的聯合國大廈。從維系70年的戰后秩序調整,到對重構新國際秩序的普遍期待,紀念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吸引著全世界別樣的目光。 峰會上,100多位領導人登上講臺,闡述對建立國際新秩序和維護和平的主張。 沖突與動蕩,釋放巨大破壞力,也開辟秩序重建的新路。債務危機和難民危機倒逼歐盟一體化發展;希臘債務危機促使歐盟構筑歐元區“防火墻”;難民危機中,歐盟雖分歧不斷,但仍就配額分擔達成艱難妥協。德國知名智庫科學與政治基金會歐洲問題專家凱-奧拉夫·朗說,近年來,盡管歐盟內部不時出現利益分歧,但它總能化險為夷,推動一體化不斷前行。 巴黎遭到恐襲的同一天,敘利亞問題多邊會談第二輪在維也納舉行。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費代麗卡·莫蓋里尼說,“巴黎襲擊賦予了化解敘利亞危機新的含義”。會議最終就敘利亞政治進程時間表達成共識,敘利亞或在18個月內舉行大選,迎來和平曙光。 從西半球到東半球,從南半球到北半球,一個個地區性組織和聯盟對話機制,一個個政治安全和經貿合作跨區域協作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頻率登臺亮相,構建國際格局新框架。 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上,亞洲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領導人聯合聲明發布;東盟領導人宣布今年底正式建成亞洲地區第一個次區域共同體——東盟共同體。 在歐亞大陸,由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今年正式啟動。而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羅斯看重的不僅是依托這一廣闊市場發展本國經濟,更可以與區域內國家“抱團”,與歐美展開地緣政治博弈。 在拉美,最重要的區域一體化組織之一的南共市也在積極拓展外部市場空間,將于年內就與歐盟簽訂自貿協議一事提出負面清單;太平洋聯盟框架協議今年7月正式生效,意味著這一拉美區域性經濟組織在一體化進程中又邁出了堅實步伐。 在烏法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七次會晤,將金磚國家合作關系提升到戰略伙伴關系,宣布成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預示著金磚國家正在走向更加務實合作。 與此同時,美國仍希望維系其對國際秩序的主導,一方面促使TPP協定初步達成,另一方面努力打造以美國、歐盟為主體的TTIP(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協定),力圖重構全球經貿投資格局。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沈銘輝指出,隨著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發達國家“抱團”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趨勢將越來越強。 從單極到多極,從零和到共贏,新的國際秩序將達成泛中心化下的實力相互制約、利益相互楔入。這是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的必然結果。 和平與發展:在最大公約數中尋求新平衡 愛琴海邊的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源頭。著名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曾提出一個命題:當一個新崛起的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發生競爭時,沖突往往不可避免。 當歷史的指針走到21世紀,人類社會已日益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國際關系能否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對此,中國的回答誠摯而堅定: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正確“義利觀”,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和平與發展的陽光普照大地。這既是中國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世界和平與繁榮之所系。 在萬眾矚目的聯合國講臺,在金碧輝煌的白金漢宮,在嘉賓云集的中非領導人峰會,在艷陽高照的天安門城樓,中國領導人多次闡述這一主張,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共同發展讓更多人共享美好未來。 國際社會對中國提出的理念反響強烈,廣泛認同,認為這一主張既是中國對國際秩序觀的創新與發展,也是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繼承和弘揚,為國際關系發展提供了新理念,開辟了新遠景。 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復雜、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也是新型國際關系的最佳試驗田。截至今年9月的數據顯示,中國成為美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這在美國商務部的數據記錄中還是第一次。從去年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到今年的《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美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務實合作讓世界驚喜連連。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維克拉姆·尼赫魯說,美中“是世界上擁有不同政治和經濟體制的兩個最大經濟體,即使它們向前邁出一小步,也能對世界帶來重大改變”。從“莊園會晤”到“瀛臺夜話”再到“白宮秋敘”,中美元首給世界送上了一顆中美關系繼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定心丸”。 今年年初,英國在西方大國中率先加入中國倡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震動國際社會。此后,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開始拋棄“東西陣營”的陳舊思維,把擁抱崛起的中國定為其外交新航向。 中國與歐盟領導人在會晤中決定,對接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和歐洲投資計劃,建立中歐互聯互通平臺;在11月舉行的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上,首份《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描繪了未來5年合作發展藍圖。 一年中,中國以高密度的全方位外交行動,踐行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理念,得到了眾多國家和地區的積極響應。 在亞歐大陸,哈薩克斯坦“光明大道”新經濟計劃、蒙古國的“草原計劃”、韓國的“歐亞倡議”、土耳其的“中間走廊計劃”與“一帶一路”構想多有交集;在印度,“中國投資、印度制造”正成為中印經貿發展新的契合點;在南美,由中國、巴西與秘魯共同打造的“兩洋鐵路”成為當地實現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 這足以表明,和平與發展日益凝聚世人共識,成為國際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正如美國歷史學家詹姆斯·亞當斯所說:“當我們與同時代的其他人分享夢想的時候,我們的夢想將更有力量。”一個和平與發展的美好世界是國家之福、區域之福、世界之福。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