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持續發酵多日的“急救門”事件,今天又有了新進展。繼999向事件主人公張洋公開道歉之后,今天上午,北京市衛計委相關工作人員抵達沈陽,探望張洋的同時,對“急救門”事件,也做了進一步的調查。 今天上午9點半,北京市衛計委衛生應急辦公室、衛生監督所等4名工作人員來到了“急救門”事件的主角張洋沈陽的家中,代表北京市衛計委表達關心和慰問,對張洋的建議表示感謝。據張洋說,對方表示,對999的調查接近尾聲,細節上還需再跟張洋做個了解。 根據張洋對“急救門”事件過程的敘述,他發病當天,999急救車不顧他腹痛難忍、病情危重,以距離較近的朝陽、協和等三甲醫院“掛不上號”為由,強行將他送到25公里外的二乙醫院——也就是999自家的北京紅十字會急診搶救中心,延誤了病情。 面對張洋的質疑,11月30號999首次回應時強調,按照“就近、救急”的原則,他們急診“程序沒有問題”;進而指責張洋“誤導輿論、影響穩定”。5天后,999態度發生大逆轉,不但登門致歉,還在公開信中承認,他們存在與醫療單位交接不清的失誤。 張洋介紹說:“正式向我公開道歉,也說我在北京的就醫、轉運和診療中,他們有不到位的地方,沒有顧忌患者的感受。他們也說999會努力提高服務水平,接受公眾監督。” 事實上,目前我國并沒有一部完整的急救法,也沒有全國性的院前急救制度,最常被提及的,只是一個“就近、救急、就專業、就家屬意愿”的原則,對實際操作中急救車“舍近求遠”的行為難以有效限制。根據最高法的記錄,2014年北京市三中院判定,北京紅十字會急救中心對兩宗案件中病人的死亡,負有50%的責任。999救護車,違背家屬意愿,將病人送到了關聯醫療中心。 除了希望999道歉之外,張洋反復表示,希望借此督促整個急救體系的改進。今天上午,北京市衛計委工作人員也聽取了張洋的建議。張洋建議,急救的原則,就近、救急、就專業、就家屬意愿。但實際上要給細化,否則無論怎么選擇醫院,都能在其中找到支撐。另外,建立負責人制度。當單身旅客急救中,很可能失去意識。這時候需要固定的人全程負責,跟家屬溝通,檢查交費等。 從今年7月開始,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就在對《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草案)》進行審議。在規范急救送診流程上,草案進一步強調要“兼顧患者意愿”。參與草案討論的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理事鄭雪倩今天接受采訪時表示,下一步亟待出臺針對不同病情的配套標準,避免急救中類似糾紛的出現。應該制定急救疾病的處置標準,有了這標準,很多醫院都按這個流程去做,行業協會或政府就發給急救車的指揮中心。一律一個模式,都就近或者都送專科醫院,也有可能有問題。不能說骨折了非送專科醫院,萬一路上大出血,這可能就應該就近、臨時處理一下。 其實在“急救門”事件中,最觸動公眾神經的點,在于999急救車為何非要把病人送往北京紅十字會急診搶救中心,其中是否涉嫌“利益輸送”。對此,999中心副主任田振彪曾經解釋:“999是北京市紅十字會下屬的事業單位,而急診搶救中心是社會資本辦的醫院,雖然兩家離著近,但人財物完全分離。”而這個說法,一直很難服眾。張洋表示,今天他和北京衛計委的溝通中,也提出了999機構設置的問題,但對方一時也不好作答,表示會把這些意見帶回去由專家、決策層回答。 鄭雪倩認為,在厘清體系內部利益的同時,設立急救經費的財政保障機制,對此類問題,或許能起到側面緩解的作用。鄭雪倩表示,在全國任何城市,只要有救護車的地方,就有選擇送哪個醫院,其中都有利益相關的問題。對于999,又有特殊,不是由國家撥款的。它想養好這個隊伍,就有了一個醫院,想通過這個醫院的收入把救護養起來。所以他們為什么有時候就把病人送到它的醫院里。由此我們說到,急救應該政府來做;也可以由社會辦,政府購買服務。比如999確實承擔了北京很多急救任務,那政府就可以給撥一部分錢。 北京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有兩個獨立急救服務的城市。120和999分別由各自上級單位——北京市衛計委和紅十字會各自指揮調度。這種分隔兩個系統、缺乏統一規劃管理的急救網絡設計,不僅效率低,還易出現監管真空。對此,鄭雪倩建議:在他們兩個之上成立一個急救指揮中心,分區域調配。這樣政府下有一個統一的指揮中心,把兩個資源充分調動。 |
相關閱讀:
- [ 12-07]999急救中心致歉“南航急救門”當事人
- [ 12-07]北京紅會緊急救援中心向南航急救事件當事人致歉
- [ 12-04]南航急救門事件追問:北京倆急救系統并存聽誰的
- [ 12-02]“南航急救門”當事人質疑999調查報告
- [ 11-30]急救車7公里路程耗時1小時 老人送醫途中去世
- [ 11-30]國家衛計委要求北京調查“南航急救事件”
- [ 11-30]國家衛計委回應“急救門”:不得推諉拒絕患者
- [ 11-29]南航“急救門”當事人:999已道歉并愿意賠償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