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經濟訊(記者張騰飛)根據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12月1日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我國制造業PMI為49.6%,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非制造業PMI為53.6%,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 對此,在接受光明網《新常態光明論》欄目記者采訪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表示,制造業和非制造業PMI指數一升一降與國內外經濟大環境密切相關,同時也反映出經濟結構正在持續進行調整。 制造業PMI回落不必“大驚小怪” 根據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我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6%,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 對此,徐洪才向記者表示,這個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國民經濟中,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出現滑坡,工業生產經營的總體情況出現疲弱。但徐洪才同時表示,這是經濟調整的應有規律,在正常可控的范圍內,不必“大驚小怪”。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對此表示,制造業PMI的回落有三個原因:一是受國內外市場需求不振和生產淡季等影響,生產擴張動力有所減弱;二是近期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位震蕩下行,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持續回落;三是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企業采購活動有所減緩,補充庫存意愿不足。 徐洪才表示,制造業PMI的回落與全球經濟形勢密切相關。目前全球經濟出現市場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的壓力。美聯儲加息猶豫不決,日本、加拿大等國則為了刺激經濟選擇降息,歐洲央行也在擴大量化寬松,而新興經濟體越來越呈現出經濟脆弱性。 全球經濟的低迷狀態直接表現為全球貿易規模的下滑,前十月中美兩個經濟體都不同程度地出現出口下滑。根據統計數據顯示,11月份我國制造業生產指數為51.9%,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為49.8%,比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其中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6.4%,比上月下降1.0個百分點。徐洪才表示,我國制造業PMI的回落與全球經濟不景氣密切相關。 一升一降反映經濟結構調整 2015年11月份,我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6%,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非制造業繼續保持平穩擴張態勢,對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增強。 徐洪才表示,非制造業與制造業PMI的一升一降恰恰反映了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 一方面,以服務業為主的非制造業增長勢頭明顯。數據顯示,11月我國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2.8%,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這表明服務業業務總量增速有所加快。其中,郵政快遞、批發零售、電信互聯網軟件、銀行、證券、保險以及居民服務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明顯高于臨界點,表明企業業務總量正在實現較快增長。 另一方面,能夠反映制造業轉型升級方向的一些行業繼續保持擴張態勢。據了解,11月份我國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和消費品制造業PMI分別為53.1%、51.6%和53.4%,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食品及酒飲料精制茶制造業等行業PMI也明顯高于制造業總體水平,總體而言這些行業繼續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 徐洪才認為,以服務業為代表的非制造業的持續發展態勢,抵消和對沖了制造業、工業生產下滑給經濟帶來的壓力。雖然仍不能掉以輕心,但國民經濟總體情況保持相對平穩,正是結構優化的表現。 產業結構升級是新常態的重要特點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我國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本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 要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首先要正確認識新常態。徐洪才表示,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是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點,與此對應的是經濟增長速度向中高速轉變。中國經濟發展在進入新常態之后,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徐洪才認為,經濟的結構性調整是一個陣痛期,它會表現在一些傳統制造業的下滑,但這并非是不好的趨勢。“中國制造2025”為我們提出來方向:用十年時間完成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重新分工、結構重組過程中力爭上游。 徐洪才說道,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失去效力,經濟結構調整是未來五年國民經濟的重要內容,“有一些不利因素正在消化,但總體來說是積極的,要有對未來的信心!” |
相關閱讀:
- [ 12-02]臺灣制造業PMI指數連續5個月下滑 在谷底盤旋
- [ 12-02]制造業PMI連續第四個月萎縮 全年保7目標承壓
- [ 11-25]臺經院公布最新景氣動向 10月制造業營建業同步回升
- [ 11-25]臺灣10月制造業營建業景氣動向同步回升
- [ 11-17]莆田城廂區地稅局助力制造業轉型升級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