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突擊檢查京津冀魯豫 重霾之下仍有企業違規排放
2015-12-02 06:55:55??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趙舒文 |
分享到:
|
癥結 能源結構單一亟待改變 柴發合表示,要從根本上治理霧霾,就要改變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一是要把能源消耗量降下來;二是要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三是提高傳統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排放。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產業結構偏重、產能過剩、能源結構單一等問題,燃煤產生的污染物對大氣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數據顯示,我國GDP占全球10.48%,卻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鋼鐵和20.3%的能源。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不盡合理的產業布局,產生了大量的大氣污染物。2010年,我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都超過2200萬噸,位居世界第一,工業煙粉塵排放量為1446.1萬噸,均遠遠超出環境承載能力。 能源結構不合理導致的燃煤排放仍是造成大氣污染的最主要原因。長期以來,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為70%左右,清潔能源比重偏低。2011年,我國煤炭消耗量超35億噸,產生的大量污染物給大氣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對記者坦言,除了機動車污染等重頭污染源,實際上我們現在的相關落后產能的生產設備也對污染的貢獻率較大,大氣污染治理實質上是能源結構的改革,這對我們來說有很有意義,應急預案只能解決短期霧霾問題,長期來看,治理大氣污染必須完善相應機制,而不僅僅是應急措施。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治霾任務仍然艱巨。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治理霧霾歸根結底是要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徹底轉變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生產方式,要把“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未來嚴控“兩高”行業新增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長汪健表示,為了治理大氣污染,必然將會首先對高耗能等傳統產業“開刀”,隨著過剩產能的壓縮、對煤炭使用量和兩高行業準入的限制,短期內可能對行業盈利產生影響,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也可以幫助這些行業化解產能過剩,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
相關閱讀:
- [ 11-29]環保部通報京津冀及周邊部分城市出現空氣重污染過程
- [ 11-28]環保部:京津冀及周邊18城市出現重度及以上污染
- [ 11-28]環保部就甘肅西和縣尾礦庫泄漏事件啟動調查程序
- [ 11-28]環保部派督查組暗訪京津冀污染天氣應急工作
- [ 11-23]環保部督查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 散煤超標均在20%以上
- [ 11-22]環保部開展大氣環境督查 散煤燃燒道路揚塵等問題多發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