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農產品“斷頭案”頻發 農民喊冤消費者糾結
2015-11-20 07:00: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趙舒文 |
分享到:
|
監管“盲區”執法薄弱 記者跟蹤采訪數起問題農產品事件發現,各地進行質量追溯時,最終會追責到農產品生產源頭,但均暴露出農藥等投入品的監管存在“盲區”,如農業執法部門監管不到位情況突出,一些市縣推行的信息化監管手段失靈等。 以西瓜農藥“涕滅威”含量超標為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馮崗認為,“涕滅威”是目前商業化農藥中毒性最高的品種之一,按照相關法規是不允許使用的。既然有的地方出現了“涕滅威”超標的情況,說明這些地方的高毒農藥使用脫離了監管,這給農藥的監管敲響了警鐘。 采訪中,一些基層干部說,基層的農藥監管不可能細致到一家一戶,除了繼續實行“高壓”政策,就是加派人力進行監管,目前急需行之有效的監管手段。 記者采訪發現,各地在農藥監管方面存在諸多難題,其中農技指導缺乏,農藥施用不規范情況仍存在。一位李姓村民告訴記者,他種的兩畝多豇豆從種植到采摘要打20多種農藥,農藥叫什么名字他不能一一說上來?!岸际寝r藥店老板配的藥,是否符合規范不清楚,這么多年打下了也沒出過問題。” 與此同時,基層監管力量不到位,部門聯動未實現常態化,也使監管成效大打折扣。“目前,農業執法能力不能適應監管工作的要求?!币晃皇〖夀r業部門干部向記者反映,基層執法人員少,執法水平不高,手段落后,難以完成繁重的監管任務,農業、公安、工商、質監等部門在監管中還未形成合力。 當前,相關信息化追溯手段不成熟、不完善。海南省澄邁縣從2011年在全縣試點“農藥超市一卡通”工作,運用信息化手段詳細記錄農藥進貨以及銷售流向,發生問題后可通過銷售記錄追溯。而記者在該縣多個鄉鎮農資店采訪時發現,大部分“一卡通”設備已停止使用,要求建立的銷售臺賬基本缺失。 對此,澄邁縣一鄉鎮農資店梁姓負責人告訴記者,前來買農藥的農民覺得使用“一卡通”很麻煩,后來就逐漸停止使用了。記者在這個鎮上十幾家農資店走訪時發現,基本每臺“一卡通”設備的電腦上都落了厚厚的一層灰。 問責機制亟待建立 受訪人士認為,為避免問題農產品傷農事件再次發生,各級政府可設專門機構,加大投入和人才培養,加強與公眾間的“風險交流”。相關事件發生后,應加強后續動態回應,及時反饋調查情況,避免成為“斷頭”事件。 “作為消費者看到毒西瓜、毒草莓這些事件第一反應肯定是不敢吃了,然后就等著看調查的結果是什么,結果最后不了了之。”海南省??谑忻裰煳恼f,到底這西瓜草莓有沒有毒?政府遲遲不回應,也降低了政府公信力,不管有沒有問題,政府都應該及時出來回應穩定大家的情緒,希望能早點給個準信。 從加強農產品自身質量和監管做起。長豐縣農工委委員俞年豐、洪濤等建議,應在重點地區、品種、環節和企業,加快推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實行農藥、獸藥專營和添加劑規范使用制度,實施良好農業操作規范試點。啟動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加強對農資生產經營和農村食品藥品質量安全監管,探索建立農資流通企業信用檔案制度和質量保障賠償機制。 專家認為,應加強對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管理,檢測機構具有相關資質,結果具有法律效力;檢測結果的信息交流與公開要慎重,避免誤導消費者和公眾。對于違規檢測和違規發布結果的機構,應當建立相關處罰機制。 建立“誰發布,誰負責”的問責機制也是受訪專家的普遍建議。記者采訪了解到,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食品安全法做出明確規定: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公益宣傳,并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有關食品安全的宣傳報道應當真實、公正。 “應明確新聞媒體對食品安全監督的方式方法,既要給媒體監督‘開口子’,又要‘立規矩’?!北本┺r產品質量安全學會秘書長潘立剛等表示,應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對媒體調查流程、調查方法、報道方式等作出明確規定,規范媒體監督報道的界限,不能放任以偏概全的“問題”報道傷及無辜。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姜剛、陳尚營、毛偉豪、張玉潔、毛振華采寫) |
相關閱讀:
- [ 11-12]前10個月廈門東渡口岸臺灣農產品進口量暴增
- [ 11-11]建寧:雙“十一”為特色農產品代言
- [ 11-11]閩企斥資200多億搭建國內外農產品食品流通大平臺
- [ 11-11]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圓滿閉幕
- [ 11-10]檢驗檢疫部門出臺措施扶持民族地區農產品出口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