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農產品“斷頭案”頻發 農民喊冤消費者糾結
2015-11-20 07:00: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趙舒文 |
分享到:
|
然而,“斷頭”成了此類問題農產品傷農事件的另一特點。以“致癌草莓”為例,盡管各地抽檢結果與媒體報道的結果相左,但事件至今仍無定論。夏世祥說,媒體至今沒澄清,相關主管部門也未出面給個說法,莓農遭受的“不白之冤”無從申訴。再如“問題西瓜”事件,雖有相關部門前往山東、海南督促檢查指導,并抽取樣品送檢,然而至今仍未公開“最終”結果。 萬寧市多位瓜農質疑道:“問題西瓜”事件沒有定論,但新聞這樣一曝,大家都覺得萬寧西瓜有毒,這樣是不負責任的。“媒體是曝完新聞就沒事了,吃虧的是我們農民。”萬寧市一位種植30畝西瓜的吳姓瓜農說。 在農民無奈的同時,是消費者止不住的恐慌。“我平時最愛吃海南的西瓜和芒果,這個新聞一出,可把我嚇壞了,到現在都不敢再吃海南的西瓜了。”山東臨沂市民劉娟說。 公眾信心嚴重缺失 對于問題農產品事件,商務部特聘專家、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表示,一些農產品生長期短,負面或不準確消息損害了農民和消費者利益,給整個產業帶來負面影響。若不規范信息披露和加強質量管理,此類事件或將頻現。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我國農業生產長期過度依賴化肥農藥且監管缺失,食品安全特別是問題農產品傷農事件頻發,公眾對食品安全信心嚴重缺失,更容易接受負面信息。而相關機構對食品安全科普嚴重不足,往往在事件暴發后,陷于被動應對之中,導致科學的、正確的科學解釋難以取信于民。 問題農產品事件頻發,還在于少數媒體在調查過程中不嚴謹、不科學。如在“致癌草莓”事件中,“媒體將一次實驗結果作為超標依據是很草率的。”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院長、中國植保學會農藥委員會主任周志強表示,對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有嚴格規定,如檢測發現陽性樣本,原樣本不僅要在原實驗室做重復實驗,同時還要送到其他實驗室做比對實驗,結果匯總后才能出最終檢測報告。“曾經有一個樣本,我們在不同國家不同實驗室做了12次實驗才出報告。” “食品安全問題所有人都關注,所以媒體在報道時就應該更加謹慎。”夏世祥認為,“食品出了問題,當然應該曝光,但曝光必須是證據確鑿,且就事論事。”他說,草莓“致癌農殘”風波,根據各地隨后的檢測反饋和實際情況,都沒有出現乙草胺殘留,媒體的8份樣品都檢測出乙草胺殘留“很蹊蹺”。 海南省香蕉協會會長趙軍告訴記者,當年“催熟香蕉”事件,媒體報道僅憑在深圳市一家農產品批發市場拍攝的催熟香蕉過程,在沒有向專家進行求證的情況下,便將利用乙烯利催熟與直接服用乙烯利等同起來,誤導消費者,是造成香蕉價格急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實際上,媒體在發出報道前只需打一個電話問一下行業內的專家就能規避這個事件,不至于對一個行業造成沖擊、造成惡劣的影響。 清華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副所長蘇婧說,食品首先是一個具備一定門檻的領域,需要的是科學的報道,對于媒體記者有一定要求。然而相關事件一出,前來報道的記者未必都諳熟食品領域,有的缺乏相關的知識,報道時容易將本該作為重點的“科學”邊緣化,以獵奇、非科學的視角將食品問題社會化。 第三方檢測機構違規檢測、違法發布,也是問題農產品事件頻發原因之一。隨著我國檢測力量建設的快速發展,不少社辦檢測機構、校辦實驗室等紛紛走向市場。但由于監管缺失,導致一些不具備CMA(中國計量認證)認證資質的機構,以各種名義承接社會檢測,并違規發布檢測結果,引發社會混亂。 |
相關閱讀:
- [ 11-12]前10個月廈門東渡口岸臺灣農產品進口量暴增
- [ 11-11]建寧:雙“十一”為特色農產品代言
- [ 11-11]閩企斥資200多億搭建國內外農產品食品流通大平臺
- [ 11-11]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圓滿閉幕
- [ 11-10]檢驗檢疫部門出臺措施扶持民族地區農產品出口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