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農產品“斷頭案”頻發 農民喊冤消費者糾結
2015-11-20 07:00: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趙舒文 |
分享到:
|
北京一家連鎖水果店的柜臺上,一盒盒新鮮上市的冬草莓鮮艷欲滴,香氣撲鼻,但少人問津。“不是說好多草莓都有致癌農藥殘留嗎?也不知到底真的假的,反正我是不敢買了。”一位女顧客說。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走訪北京、安徽、海南等地了解到,從“致癌草莓”到“問題西瓜”,再到“催熟香蕉”等,層出不窮的問題農產品事件不少至今仍無定論,成為“斷頭案”,不僅消費者“談之色變”,產地農民遭受損失,給整個產業帶來負面影響,也使監管部門公信力大打折扣。 農民遭受“不白之冤” 受草莓“致癌農殘”風波影響,安徽省長豐縣草莓種植戶田多軍遭受較大損失。采訪中,田多軍鏟掉了自家大棚里的草莓秧,很多秧苗上還有未采摘的草莓,他說:“賣不動,摘下來也倒掉了,還費人工,不如直接鏟掉。” 據田多軍介紹,今年4月底以來,草莓收購價從原來的兩三塊錢跌到了5月初的6毛至1塊錢,每畝地損失600至2000元不等。往年,長豐草莓能賣到5月中下旬,今年5月初就基本停止了銷售。“草莓肯定還得種,但心里沒底。” 像田多軍一樣遭受損失的農戶還很多。長豐縣草莓協會會長夏世祥說,“致癌農殘”風波發生后,他與山東、河北、遼寧等草莓主產區相關人員交流時了解到,當時全國草莓都嚴重滯銷,“北方草莓上市比長豐晚,他們受到的沖擊更大。”與去年同期相比,保守估計,風波給長豐莓農造成的損失超過1.5億元。 “致癌農殘”風波起源于媒體報道。4月下旬,有媒體報道稱送檢北京地區8份草莓樣本均發現致癌農殘乙草胺,引發消費者恐慌。4月底,北京市食安委、農業局等部門發布抽檢結果,175份抽檢樣本中均未檢測出乙草胺。 雖然“草莓乙草胺殘留超標”后被權威檢測結果和業內專家否定,但由于之前“草莓殘留乙草胺超標致癌”的報道流傳甚廣,此次風波還是造成恐慌,全國草莓產業受到影響,草莓主產區北京昌平草莓的銷量遭遇了“滑鐵盧”。 風波后連續幾天,北京傳統的大市場、大超市紛紛停止購買草莓,導致昌平區草莓滯銷,價格大幅下降,種植戶和經營戶損失嚴重。多家草莓種植大戶反映,往年“五一”期間,前來采摘的市民天天“爆棚”,今年卻只有寥寥數人。事件發生一周內,昌平區6000棟草莓日光溫室遭受損失2600余萬元。 北京略高品牌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友清認為,在有關食品問題的傳播過程中,個例往往不會“成為個例”,而會演變成“普遍受害”,人們對此關注度非常高,會成為一個放大鏡,即使是瑕疵,傳播過程中也會不斷被放大。 無獨有偶。今年3月底,山東即墨、膠州等地17人因食用西瓜出現嘔吐、頭暈等癥狀。經查,患者購買的西瓜為農藥“涕滅威”含量超標,相關西瓜來源于海南省萬寧市。隨后萬寧市通過地毯式排查未檢出“問題西瓜”,而萬寧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問題西瓜”報道對萬寧市西瓜銷售影響較大。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我國頻繁曝出問題農產品傷農事件,除了上述事件外,“蛆蟲橘子”、“催熟香蕉”、“毒韭菜”等事件也引發強烈反響。 |
相關閱讀:
- [ 11-12]前10個月廈門東渡口岸臺灣農產品進口量暴增
- [ 11-11]建寧:雙“十一”為特色農產品代言
- [ 11-11]閩企斥資200多億搭建國內外農產品食品流通大平臺
- [ 11-11]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圓滿閉幕
- [ 11-10]檢驗檢疫部門出臺措施扶持民族地區農產品出口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