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醫院不如給療養院?】 療養院入不敷出的窘境不光讓業內人士心急,也引起英國全社會的關注,因為人口老齡化是英國的現實危機。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再過17年,英國65歲以上人口將增加四成以上;到2040年,將有近四分之一人口為65歲以上老人。 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今年11月將向議會提交“綜合支出審計報告”,療養服務體系希望借此機會向政府爭取大手筆的救助,以提高地方政府支付療養費用的水準,以及彌補最低薪酬標準實施后增加的療養院人力成本。 地方政府協會的社區福利部發言人伊齊·塞科姆解釋說,在提高療養院公費支付水準問題上,地方政府是“有心無力”。原因在于,“過去5年內,對NHS的財政投入增多了,而對社會保健事業的資助減少了,地方政府很希望能夠投入必需的資源,減少人們入住醫院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家社區里健康快樂地生活,無奈捉襟見肘。” 為緩解這種窘境,地方政府只能進一步細化嚴化地方政府對老人申請補助入住療養院的審批規程。財政部也承諾撥款53億英鎊,協助NHS與地方政府在老弱患者入住療養院問題上互相支持。 入住療養院前,申請政府資助的老弱病人需等待審批,這段空檔由NHS經費支出其暫時入住醫院的費用。據業內人士說,NHS每年此項支出高達250億英鎊,要是這些款項能直接支付給療養院體系,“南十字星”也許只是個孤例。當然,這只是療養院的美好愿望。 相關鏈接:企業主導英國養老產業 英國養老產業上世紀90年代基本上實現私有化,企業逐漸發揮主導作用。它們負責老人的家庭護理與保健,開辦養老院收養行動不便的老人,建立療養院為疾病纏身的老人提供食宿和全天候護理服務。截至2011年,英國有養老院和療養院約1.8萬家,護理機構近6000個。 盡管企業扮演著主要角色,但英國地方政府卻是低收入者養老的“最終付款人”。地方政府的社保部門親自參與一些老年人的家庭護理工作,并擁有和管理少量的養老院。 英國政府鼓勵老年人盡可能在自己家里安享晚年,事實上大部分老人的確選擇在家養老。但如果老人需要照顧和護理,希望租住老年公寓,或者去養老院生活,而自己又負擔不起開銷,他們通常會找地方政府幫忙,經評估后確定是否有資格申請,再按照收入和資產情況確定是自己付費還是政府資金支持。(沈敏)(新華社特稿) ? |
相關閱讀:
- [ 11-13]“在英華人如何養老”成英國華社迫切關注話題
- [ 11-08]各國如何應對老齡化:日本出臺法律英國社區養老
- [ 10-17]英國政府推動“虛擬伴侶”幫助居家養老
- [ 08-14]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的藝術品投資傳奇
- [ 06-30]英國一養老院為老年癡呆病人重現年輕時街景(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