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專家:我國延遲退休宜小步慢走 美國22年完成
2015-11-17 07:41:18??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經濟增長乏力、人口老齡化——各國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兩大動因 各國延遲退休年齡盡管其實施路徑、方式、節奏各異,并且在其從討論到實施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和困難,但各國政府仍千方百計推行這一政策,甚至有些國家采取各種手段強力推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經濟增長乏力,財政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難以支付不斷增長的社會福利,出現社會保障財務危機。二戰以后至20世紀70年代,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經濟都保持高速長,并在這一時期建立了比較完善和較為優厚的社會福利體系。然而,從1981年開始經濟增長減速,相應的社會保障稅(費)增幅下降,但社會福利待遇的剛性使社會保障的支出不斷上升。一減一增導致日益嚴重的財務危機。延遲退休年齡既可增加繳費(稅),又可相對減少養老金支持,是實現增收節支,應對社會保障財務危機的較好政策。 二是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供給減少,養老保險撫養比增加。工業化國家在1946年至1964年都出現了“嬰兒潮”,這批嬰兒在2011年前后進入老年,進一步加劇了這些國家的老齡化程度。如英國1950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達到15.5%,2000年提高到20.8%,2009年迅速提高到22%,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29%。人口老齡化直接導致勞動力供給減少,養老保險撫養比增加,養老保險等出現日益嚴重食者眾供者寡,使得養老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或GDP)的比例不斷攀升,不少國家的財政不堪重負。 為減輕社會保障支出對財政的壓力,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都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多管齊下,開源節流。主要措施包括:提高社會保險稅(費)率,延長退休年齡,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運營,甚至是降低社會保障待遇。這些辦法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延長退休年齡的效果更是顯而易見,既可以刺激消費,增加勞動力供給和稅收,又可減少養老金支出,起到一石多鳥的效果。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NIESR)曾于2009對英國的情況做過估算:如退休年齡延長1年,10年后的政府債務減少額將達到GDP的10%,30年后將達到GDP的20%。 我國退休年齡調整也宜小步慢走 從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人口老齡化狀況等情況看,我國面臨經濟增長放緩、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等,延遲退休年齡是大勢所趨,各界也基本達成共識。從現實和國際情況看,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因而各國在推進延遲退休年齡中的許多經驗和教訓,給我們很多啟示和借鑒。 一是做好政策引導。各國在延遲退休年齡中,因退休年齡調整涉及各方利益,都曾遇到來自方方面面的阻力。絕大多數國家采取先將改革草案公之于眾,廣泛征求意見,經反復修改完善后形成正式法案。同時,通過積極的政策引導,增強政策實施的社會認可度和適應性,以給民眾和相關利益群體留下調整和轉換的適當適應期。 二是小步慢走。這是國外提高法定退休年齡的普遍做法,即用較長的時間來逐步達到提高法定退休年齡的目標。盡管節奏有快有慢,但總體上是逐步推進。我國也應參照每年延遲幾個月的辦法,用較長的時期逐步達到目標。同時,宜從目前退休年齡較低的群體(如女職工)起步。 三是提前謀劃。提高法定退休年齡政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案制定、輿論宣傳、溝通協調、公布方案、應急預案、擇機實施、評估反饋、修正完善等多個環節,應盡早規劃具體方案,綜合考慮勞動力供求和老齡化程度等因素,兼顧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機關事業單位職工以及城鄉居民的情況,擇機實施。同時,還應考慮部分特殊群體,如工作和生活在自然條件艱苦地區預期壽命較低的人群,可考慮有差別的政策。 四是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如針對中老年人就業難的問題,制定適當扶持政策,鼓勵各類用人單位吸納中老年人就業,引導中老年人就業和創業。 五是利益引導。如通過稅收調節提前退休人員返聘的收入;養老金的待遇水平與退休年齡掛鉤,即隨著退休年齡的延遲,待遇水平有相應的提高等措施,鼓勵人們自愿選擇延遲退休等。 |
相關閱讀:
- [ 11-15]人社部廢止《招用技術工種從業人員規定》
- [ 11-14]人社部:國企改革不會引發“第二輪下崗潮”|衛計委:期盼元旦施行全面二孩
- [ 11-14]人社部:國企改革不會引發“第二輪下崗潮”
- [ 11-10]人社部副部長談中國為什么造不好馬桶蓋
- [ 11-06]審計署:人社部未按時出臺創業服務功能相關措施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