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習近平如何治理中國?
2015-11-16 07:00:34??來源:國際在線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是戰略舉措,是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習近平親自擔任中央深改組組長,背后是其個人擔當和歷史責任感。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中國,每一步前行都充滿艱辛,這種艱辛有來自“人的因素”,也有來自“體制機制因素”。縱觀后發展國家,能夠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只有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而中國大陸的情況遠比這兩個國家或地區更復雜、更敏感。這三年,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可謂冒著政治風險,不知打破多少人的“奶酪”,與各種利益集團、既得利益者決戰。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不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固化的中國、一個貧富懸殊的中國、一個違背社會主義本質的中國。同樣,親身經歷“文化大革命”的習近平,深知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性。沒有法治,人人都無安全感。法治,是任何現代文明國度普遍遵循的治理模式。中國自不例外。而且,從地方一步一步走到中央領導人崗位的習近平,太清楚“司法地方化”“司法不公”的危害性,因為這丟的不僅是司法公信力,還有人民的政府信任。 全面從嚴治黨是戰略保證,是保證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黨力量。 在中國,除了中國共產黨,沒有任何政黨敢于承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比較政治學大師亨廷頓認為,處于現代化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政黨以及政黨力量非常重要,決定一個國家是走向成功還是失敗。從2007年成為黨的中央領導人開始,習近平就不停的思考、反思黨建工作。他認為,中共只有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才能保證和鞏固其執政地位。所以,上任伊始,他堅持以鐵腕手段打老虎、拍蒼蠅。他深知,老百姓最痛恨腐敗,腐敗對中共執政正當性傷害最大。要么得罪人民,要么得罪腐敗分子。他,作為一個革命領導人后代,毫不猶豫選擇了后者。如今,中共政治生態明顯好轉,官員基本“不敢腐”。修訂《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就是“不能腐、不想腐”的探索。 從微觀層面,習近平全面負責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和黨建工作。 經濟上,他研判國內外發展大勢,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論斷;政治上,提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守意識形態底線,更加發揮“協商民主”的優越性;社會上,提出增強人民獲得感,人人分享改革成果的理念;文化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尊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態文明上,提出“綠色化”理念,實質意義上推進生態環境改善;黨建上,堅持依規治黨和以德治黨,重申“理想信仰”的重要性。換言之,就是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的重要表現。 簡言之,這三年,習近平身體力行,親自負責,兼濟天下,宏觀上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微觀上不斷推動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和黨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他和13億人民心中的“中國夢”耕耘著、努力著。“變革與進步”,貫穿習近平治理中國的這三年。放下意識形態的分歧和偏見,世界有理由期待習近平和他的團隊未來數年的中國治理。(作者張廣昭,為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碩士,現任職于中央機關某單位。)(來源:學習小組) |
相關閱讀:
- [ 11-15]為“十三五”起航 習近平G20接棒
- [ 11-15]習近平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非正式會晤
- [ 11-15]習近平會見土耳其總統
- [ 11-15]習近平抵達土耳其安塔利亞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
- [ 11-15]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會議開始舉行 習近平主席出席會議
- [ 11-15]習近平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非正式會晤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