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廣東:因改革而興以改革而立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中共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來到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宣示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的堅定決心。這是廣東的光榮,同時也帶來沉甸甸的責任。
30多年前那場驚天動地的改革,如春潮帶雨,為南粵帶來充沛的財富。從此,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一枝獨秀、一馬當先。
但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卻是截然不同的場景。全國各地改革千帆競發,不進則退;改革已是啃骨頭、涉險灘,雖有紅利在前,更多的卻是艱難險阻。今日之改革,不僅考驗勇氣,更考驗智慧。今日之改革,不是獨善其身的自我成就,而是兼濟天下的使命與擔當。
如果說,3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使廣東興起,那么,在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中,廣東的價值與使命將得到彰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廣東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繪制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確定十大重點任務“殺出一條血路”的血氣猶在“走在全國前列”的初心不改。
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就“十三五”規劃建議向中央全會做了說明,這也是1985年以來,第一次由最高領導人對五年計劃(規劃)建議作出說明。在外界對這次全會的關注焦點上,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市場體制改革為主色調的“十三五”規劃,被認為是中國未來強化改革創新,強調社會機會公平與發展成果共享的最新版“深化改革”。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指明了方向。
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東三周年之際,在改革站在新起點的當下,南方都市報今日起推出《創享》大型系列報道,以深度觀察評述追溯廣東改革基因,以個案回訪、改革參與者的親歷與見證,呈現近三年來廣東的改革答卷,同時,也通過進行時中的廣東改革的深度訪談,為在深度破冰路上的廣東改革出謀劃策。

習近平在深圳蓮花山公園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
如果為中國改革開放畫一條時間軸,在每一處重要時間節點,廣東都是不可或缺的坐標。
作為探路者和先行軍,這片改革熱土在過去的30多年里,貢獻了一系列的理論創新和改革實踐,撕開了一道又一道的改革突破口。
改革重擔不遑多讓,改革先鋒迎難而上。當2012年的冬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吹響新的改革開放號角,發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鏗鏘宣言后,廣東再次以“排頭兵”的氣魄,吹響改革號角,全面啟動近200項改革任務,為全面深化改革再涉深水。
在剛剛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都將為廣東的改革創新留下諸多遐想空間。
“改革雖險,吾必攀之。”這也許就是廣東體內流淌的生生不息的改革血液。
松綁和激勵
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刺激創業氛圍
張博,80后創業者。說起剛剛在深圳注冊公司的經歷,他說頗為驚訝,“沒想過這么簡單。”
10月8日,張博在網上提交了公司注冊申請,“只用了幾分鐘填寫資料。”一個工作日后,他就接到深圳市企業注冊局工作人員的電話,通知他去領取營業執照。
除了注冊申請的便利,張博發現,拿到手的營業執照,同時具備了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社保登記證和刻章許可證的所有功能,這就意味著,原先要到不同部門分別辦理的這四個證件,不用再分別辦理,免去了奔波之苦。
從2015年7月1日起,深圳在全國率先推出“多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只要有一臺電腦,在家即可完成企業注冊登記、變更、備案等所有商事登記業務,經過1—3個工作日審核通過后,即可獲得“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營業執照。
事實上,2013年3月1日,深圳即在全國率先啟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一系列改革措施,為商事主體帶來極大便利,也極大刺激了深圳的創業氛圍。
在深圳率先探索之后,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在珠海、東莞、順德、廣州等地陸續鋪開。2014年5月22日,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通知,全面推開工商登記制度改革。“這實際上是在革自己的命,以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倒逼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通過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周林生說。
在張博等創業者被“松綁”的時候,一些人的權益則受到了“壓制”。
今年7月剛剛履新廣州市副市長的蔡朝林,曾任廣東省物資集團董事長,當時,作為一家省屬國企的老總,他的收入還一度被不少人艷羨。
2014年12月4日,廣東省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深化省屬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今年3月,這一改革的實施方案獲國務院深化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的審批通過。按照實施方案,如企業績效完成優異,企業負責人薪酬按照方案規定的最上限計算,則總薪酬能與此前基本持平。但如績效較差乃至不及格,則總薪酬下降幅度可能達到50%。
此前,還擔任廣東省物資集團董事長的蔡朝林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按照原先的考核,2014年其稅前收入為65萬—70萬元,而改革后,其收入將降為45萬—50萬元。“今后中層干部甚至普通員工收入高于董事長將成為‘新常態’,去年就有中層干部收入是我的3倍。”
蔡朝林認為,改革后的薪酬制度,才更加有利于釋放國企的活力,“誰貢獻越大,誰就拿得越多,企業才有競爭力和活力。”

習近平在深圳羅湖區南湖街道漁民村社區視察。

習近平在深圳羅湖區南湖街道漁民村社區視察。
改革有大動作
改革求變努力在多領域上演
無論是松綁還是收緊,背后傳遞的都是廣東改革求變的努力,而這種努力,過去的三年里在廣東的多個領域上演,成就了一幕新時代廣東改革大戲。
“廣東這幾年改革有很多大動作,在行政體制改革、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等多方面都是領先的。”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周林生認為,在全面深化改革以來,雖然對改革的頂層設計以及改革的總體性、系統性、協調性的要求更高,但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的先行先試還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習近平考察中航通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珠海基地。
2014年1月,廣東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廣東省委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意見》,提出10個方面的主要改革任務,明確了引領全省改革穩步推進的“施工圖”。這份改革“施工圖”的出臺背后,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主持召開10場重大改革課題研究成果匯報會,通過對重大改革問題的深入研究,進一步明確細化了改革的目標任務。之后,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陸續召開8次會議,先后審議了廣東省全面落實中央改革重要舉措和分工方案的實施意見等38份重要改革文件。
在諸多的改革中,“清單管理”的改革讓周林生尤為關注。今年3月1日,廣東省政府出臺企業投資項目“準入負面清單”、“行政審批清單”、“政府監管清單”三份清單,以“準入負面清單”方式列明禁止準入類和核準準入類企業投資項目,清單以外項目區分不同情況實行承諾準入和告知性備案,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決策自主權。時任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表示,廣東是目前中國唯一實行國內企業投資項目準入負面清單試點的省份。
“這是一項重大成就,可以說是‘清單管理革命’,這么多年強調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共識存在很久了,但這個邊界究竟在哪里?三份清單就把它劃出來了。”周林生認為。

習近平視察廣州軍區。
在廣東諸多改革中,有一項改革被省委書記胡春華視作“最大的改革”,那就是廣東自貿區的建設。去年12月31日,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涵蓋廣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橫琴三個片區。作為新時期廣東乃至中國改革的重要戰略平臺,自貿區在改革層面已經躍躍欲試,成果頻出。
10月25日,星期天,廣州錦興紡織漂染公司要從香港進口一批棉紗。和往常不一樣的是,公司報關員黃麗洪沒有前往口岸辦理,而是通過自己電腦上安裝的廣州海關申報通關客戶端,在網上直接申報進口。申報兩分鐘后,黃麗洪就得到了報關單號。
恰好是這一天,廣州海關聯合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片區率先啟動“互聯網+易通關”改革,把通關業務“遷移到線上”。以往,企業在南沙口岸進出口貨物超過九成由代理報關公司報關,盡管海關已經實現7×24小時接受申報,但企業無法在代理報關公司的非工作時間委托報關,同時企業還需到口岸現場完成查驗、繳稅等貨物清關手續,報關時間、報關地點和通關作業都受到一定限制,企業報關仍有諸多現實不便。
這項改革措施推行后,企業可自助下載錄入申報程序,實現足不出戶、隨時隨地向海關免費報關,除南沙注冊的進出口企業外,甚至全國任意進出口企業均基于互聯網實現足不出戶向南沙海關錄入和申報報關數據,自由選擇報關時間和地點,實現全國甚至全球全天候向南沙口岸報關。
“以前急著出貨,我們輪流安排了三撥人,一個人在電腦錄入報關單,一個人跑現場,現在一個報關員在公司或現場就可以搞定了。”錦興紡織漂染公司報關主管張文超說,該公司每年進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進出口單超過5000票,改革大大減輕了他們的管理成本。
據了解,僅僅半年的時間,廣東自貿區已經貢獻60條創新經驗。廣東自貿區三大片區,如今正如廣東改革的三翼,領航廣東改革。

習近平在順德黃龍村看望村民張錫堯一家。
爬坡越坎關鍵期
改革動力是現實的使命必然
解讀廣東的改革動力,人們總歸之于與生俱來的改革基因。事實上,這種改革的內在沖動,與其說是與生俱來,不如說是現實的使命必然和自身的內在倒逼。
2012年12月,十八大召開后不到一個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首次離京視察來到廣東,選擇此時踏訪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廣東,現場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向外界宣示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意圖不言而喻。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人大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再次對廣東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廣東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大膽實踐探索,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廣東,以改革而興,因改革而立。在新的轉型發展期,廣東繼續被寄望扛起改革深水區破冰的先鋒之旗。
在多位觀察人士看來,和30多年前一樣,如今的廣東改革,仍然是中央賦予的使命和任務,就是要為全國的改革探路。
“總書記十八大后首站考察廣東,象征意義非常明顯。”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改革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率先在廣東表現出來,其問題的解決對中國其他地方無形中有一種探路和導向作用,這種時間差對其他地方解決類似問題起到了總結和探索的作用。
內在倒逼是更為直接的動力。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廣東依靠“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形成的“政策洼地”優勢正在逐步削弱,支撐快速發展的經濟技術和社會條件已經或者正在發生重大改變,這些現實問題只有通過改革方能解決。
“廣東當前正處于轉型升級爬坡越坎關鍵期,要打造新時期競爭新優勢,唯有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廣東省省長朱小丹曾表示,現階段廣東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仍然是改革,解決阻礙科學發展深層次矛盾,要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要靠深化體制改革,轉變發展方式說到底也是改革。

習近平在廣州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
改革是離弦之箭
深水區博弈更需智慧和勇氣
于廣東而言,改革已是離弦之箭,無法回頭。
觀察人士認為,雖然改革動力不足、改革精神弱化并非廣東獨有,可以說是全國各地普遍現狀,不能獨獨苛責廣東,但無法回避的是,改革進入深水區的難度和利益博弈,也直接影響到改革的主觀能動性和改革的推進效率。
如今正在深入推進的廣州市建設工程項目審批改革,實現了審批流程從799天“顛覆”至37天的“大瘦身”。就是這次政府對自身削權的行為,也曾因為一些部門不愿放權而遭遇陣痛。
廣州市政務辦信息中心主任梁文謙曾回憶其中一場協調會的“爭吵”場面:有些市直部門的處長們在會上以《試行方案》實操性差、難以落地為由,揪著政府文件條文,抗拒執行簡化后的流程。
當時,政務辦只好請來廣州市法制辦的局領導坐鎮開會。“第二次協調會上,法制辦的領導拍板說市政府已經定了,這才把反彈情緒壓下來。”梁文謙稱。
“改革進入深水區,就是自己改自己,自己革自己的命。”在周林生看來,廣東近兩年在行政審批制度、商事登記制度等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績,從一個側面說明廣東敢于從自身入手,敢于啃硬骨頭。然而,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難度越來越大,牽涉的利益越來越多,如何前進仍須拭目以待。
盡管困難重重,在多位關注廣東改革的專家看來,廣東的改革基因相對成熟、官員的思想解放程度以及相對較高的公民素養,社會各界對于改革有著高度共識,仍是廣東改革不可比擬的優勢。
觀察
選準突破口,廣東未來改革可期
深諳中國改革之道的廣東,并不缺乏改革實操經驗,然而在新時期,如何找準改革路徑、選準改革突破口,仍顯得十分關鍵。
有分析人士指出,與早期改革開放中個別地方獨領風騷不同的是,如今的改革可謂萬馬奔騰,這就要求廣東要有別于其他地方,選擇最適合自身的改革路徑和突破口。
“改革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堅持正確的方向、找到推進的方法、明確奮斗的目標,十分重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也表示,廣東要突出問題導向找準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從近年推行的改革來看,老百姓最關切的改革領域就是廣東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點。對此,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周林生表示認可,認為廣東對改革重點把握較準,接下來主要看改革成效如何。
“與當年的改革相比,今日的改革共識更難達成,需要形成新的改革思路。”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當年的改革主要在經濟領域,是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而現在的改革,是“六位一體”的全面深化改革。從這個角度看,廣東的改革示范意義,不應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還要體現在全方位的改革上。
曾經的改革發軔地,如今正再續改革新篇。素有的改革傳統,加上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讓廣東的未來改革,十分可期。

習近平在順德黃龍村看望村民張錫堯一家。
2012年12月習近平視察廣東行程
深圳
12月7日下午 考察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
12月7日下午 考察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考察騰訊
12月8日上午 到訪深圳漁民村
12月8日上午 到訪深圳蓮花山公園,瞻仰小平同志塑像
珠海
12月8日下午 考察中航通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珠海基地
12月8日傍晚 考察珠海橫琴新區
佛山
12月9日上午到訪佛山市順德區黃龍村,考察基層黨建,慰問困難群眾;考察佛山市順德區廣東工業設計城
廣州
12月9日 在廣州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
12月11日上午 到訪東濠涌;聽取廣東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