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比較中探索十八屆五中全會思路
2015-11-05 19:29:32? ?來源:人民論壇網 責任編輯:張海燕 孫靖 |
分享到:
|
說罷相通點,再來談談本屆五中的突破。會前媒體專家的推測,大多放在了“坎”這個字上。而從公報看,最高層沒有回避這個字。無論從成就還是從挑戰看,今天的中國都站在坎上,面臨著諸多的跨越。一個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小康”目標的兌現。從1979年提出開始,“奔小康”三個字就在訴說著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個中國夢 。2005年的十六屆五中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了本屆五中,公報已將目標設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并給出了明確的指標: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與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貧困縣全部摘帽。看得見摸得著的衡量標準,終于把“小康”這一曾令國人夢寐以求的愿景,變得觸手可及了。 三十余個春秋荏苒。如果說“小康”的跨越帶來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成就感,那么其他的跨越,更多意味著挑戰。本屆公報一如既往強調調整。但今后的調整,不再是在同一軌道的微調,而是換軌轉型般的大調。第一個大調體現在發展模式上:前三次五中公報,都提到了經濟以較高速度發展的必要性。而本次公報,開門見山坦承經濟下行壓力巨大,未來增長目標現實地調整為“中高速”。為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經濟必須從速度軌道切換到質量軌道上。中國的發展,必須從已延續了三十多年的粗放式、勞動密集型模式脫身出來,向精品式、技術密集型模式靠攏。此刻的中國經濟內涵,尚不能與“高效率、高質量、高收入”而聞名的德國模式匹敵。但不爭的事實是,中國需要從簡單一元,唯速度論的初級發展階段畢業了。以德國為代表的后工業國家“三高”模式,是中國今后需要為之奮斗的方向。 發展模式的轉型,還體現在綠色經濟首次被提到了核心地位。不得不說,環境的急劇惡化,已經成了中國發展模式為全世界所詬病的焦點。中國最高領導人也表示,將“APEC藍”持續下去,是全國人民為之奮斗的目標。從十五屆五中公報對環境的一句話,到十六屆五中的一段話,再到十七屆五中“包容性增長”概念的提出,直至本次公報具體闡述“綠色發展”的諸多內容和衡量指標——在花了十六年,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后,環境保護終于從決策邊緣走到了核心。 另一個大調,體現在社會架構上:改革開放以來,比發展腳步更快的,是中國人口的老齡化。曾做為基本國策的計劃生育政策,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其諸多弊端日顯突出。本屆五中公報全面實施二胎政策,標志著中國人口政策的分水嶺。一胎政策的終結,伴隨全民高中教育的普及、貧困家庭學雜費的免除,以及養老金全國統籌,諸多舉措構成應對老齡化、提高勞動力素質的一副綜合藥方。 |
相關閱讀:
- [ 11-05]十八屆五中全會全面謀劃復興偉業新篇章
- [ 11-05]漳平市傳達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 [ 11-05]福州市直機關工委傳達學習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 [ 11-05]省委統戰部傳達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 [ 11-05]省總工會傳達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