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向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沖刺 為“十三五”及更長時期發展描繪新藍圖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即將開啟的“十三五”規劃,既是到2020年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的五年規劃,也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的首個五年規劃。全會及其通過的《建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描繪出新藍圖。 新的目標 保持中高速 實現全脫貧 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 經濟方面,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實現“兩個翻一番”,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 民生方面,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體制機制方面,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這使得全面小康的內涵更加明晰、全面和具體,是一個更高水平的發展目標?!敝袊êD希└母锇l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更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并強調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說:“這五大理念深刻總結了中國實踐的寶貴經驗,充分體現了時代的新趨勢、新特點,核心和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創新發展 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 全會明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胡鞍鋼說:“創新發展將成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是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全面科學發展的基本保障、根本支撐和關鍵動力?!?/p> 全會明確提出了“十三五”推進創新發展的三條路徑: ——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拓展發展新空間,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 ——構建發展新體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 協調發展 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 全會提出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 “這大大拓寬了傳統上協調發展的內涵,是適應黨的十八大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協調發展新理念?!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云中說。 公報還從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以及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四個方面闡述了協調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當前中國正處于一個轉型升級的歷史關節點,協調發展意味著彌補短板和薄弱環節,從中拓寬發展空間、尋求發展后勁,實現中國全方位的均衡協調發展,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說。 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首入五年規劃 “‘十三五’規劃將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后的首個五年規劃,公報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并用很重的篇幅強調堅持綠色發展,釋放出黨中央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決心和信心?!鼻迦A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白重恩說。 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會的部署既提出了實現綠色發展的新目標,也指明了行動路線圖。 “行動綱領已有,重點是落實?!杯h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說,全會亮出的一些硬舉措,如“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意味著這一以前尚在研究探索中的政策將在未來五年全面推廣落實。“這是環保管理體制方面的重大改革,將有助于克服地方行政部門對環保執法的干擾,擺脫地方保護主義?!?/p> |
相關閱讀:
- [ 10-30]網友熱議:全面二孩正當時 “十三五”期待更多幸福感
- [ 10-30]“十三五”規劃的十三個新亮點
- [ 10-30]五中全會公報“五大亮點”值得關注 推動“十三五”深度發展
- [ 10-30]唐任伍:“十三五”時期民生發展進入新境界
- [ 10-30]楊宜勇:堅持共享發展理念 不折不扣實現“十三五”目標
- [ 10-30]五中全會閉幕 抓緊看“十三五”十大創富關鍵詞
- [ 10-30]九十五次談“發展” 五中全會透露“十三五”最重議題
- [ 10-30]從習近平講話悟出“十三五”的五大民生法則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