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十二五”期間我國實施了哪些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方面,國家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財政補助從2010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2015年的40元,服務項目從最初的9類41項擴大到12類45項,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高血壓與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衛生監督協管、結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醫藥健康管理等,基本覆蓋了居民生命全過程。 同時,國家和各地區針對重大疾病、重要健康危險因素和重點人群健康問題,制定和實施了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農村婦女“兩癌”篩查、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累計覆蓋近2億人,實施效果相當顯著。以婦幼衛生項目為例,2011-2014年,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項目累計補助近4000萬人;通過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項目,共補助4600多萬農村生育婦女,新生兒神經管缺陷發生率下降了50%,出生人口素質進一步提高。 問:“十二五”期間,衛生應急機制建設的成效有哪些? 答:非典以來,我國加快醫療衛生應急體系建設,有力有效應對了各類衛生應急事件,經受住了重大考驗。這個體系有四大支柱:第一個支柱是健全的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體系。第二個支柱是高效的指揮協調機制,實現了跨部門、跨區域的協調聯動和科學、高效決策。第三個支柱是全球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疫情信息從基層發現到國家疾控中心接報時間縮短為4個小時。第四個支柱是專業高效的應急處置隊伍,在全國分區域設置4類36支國家級和近2萬支、20多萬人的地方衛生應急處置隊伍。2014年我國公共衛生應急核心能力達標率升至91.5%,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國家公共衛生安全。 問:“十二五”期間,我國在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人才培養是醫療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百年大計,“十二五”期間我們在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強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實現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臨床醫學大學、研究生教育的緊密銜接,基本形成“5 3 X”的人才培養新模式(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 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X年專科醫師培訓)。 二是推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建設。組織遴選了首批559個培訓基地,已招收了12萬余名住院醫師參加規范化培訓。 三是以全科醫生為重點加大基層人才培養力度。2011-2014年累計安排全科醫生培訓20余萬人次;通過“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累計定向招收了2.7萬名免費醫學生;在四川等4省啟動全科醫生特崗計劃試點工作。每萬人全科醫師數由2012年的0.81提高到1.26。 問:“十二五”期間中醫藥事業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時期,中醫醫療資源快速增長,中醫藥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多層次、廣覆蓋的中醫藥服務網絡基本建立。中醫醫院總診療人次由2010年的3.6億增加到2014年的5.3億,全國超過9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0%的鄉鎮衛生院、65%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2014年,中藥工業總產值超過7300億,與“十一五”末相比,增長130%,中藥類產品進出口額達到46.3億美元,中藥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顯著提升。 問:“十二五”時期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經驗是什么? 答:“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以較低的投入實現了較高的健康產出,成就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總結起來,有以下五條基本經驗: 一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政府主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將公平可及、群眾受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李克強總理強調要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堅定不移推進醫改,用中國式辦法解決好這個世界性難題,“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國”。各級黨委政府落實領導、保障、管理和監督責任,為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 二是始終堅持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健康利益。繼續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努力縮小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人群的醫療衛生服務差距,讓群眾更快更多獲得健康實惠,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 三是始終堅持立足基本國情。根據經濟社會和衛生事業的階段性特征,“十二五”時期將改革重點聚集提升質量、完善制度和全面推進等方面,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 四是始終堅持提升醫療衛生治理能力。高舉創新的旗幟,破解改革發展難題,釋放紅利,增添動力。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法律法規體系,為提升衛生計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法治保障。 五是始終堅持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堅持醫療衛生改革發展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惠及全民,最大程度凝聚共識,贏得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參與。特別注重發揮廣大醫務人員的主力軍作用和積極性、創造性,切實關心愛護醫務人員,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社會氛圍。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