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事改革:防衛戰略由守轉攻 對手瞄準中國
2015-10-16 12:05:48?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張海燕 李艷 |
分享到:
|
10月15日,日本海上自衛隊在相模灣舉行閱艦式。 冷戰后,隨著北方威脅的解除,日本自衛隊根據形勢的變化,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著手自衛隊改革。經過20多年的發展,日本自衛隊幾經調整,建立起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實力得到顯著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同盟進一步加強。 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10年后,隨著中國GDP趕超日本,日本把中國視為潛在威脅,大幅調整防衛政策,一步步突破戰后法律體制,實施“動態威懾”軍事戰略,并增加軍費,強化軍備。 “作為與我國有領土之爭的鄰國,日本是非常值得我們重視的一個國家。” 日本軍事專家江新鳳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如是說。 突破“專守防衛”戰略,軍事戰略“由守轉攻” 20世紀70年代起,“專守防衛”被確定為日本軍事戰略的基本方針。根據日本政府的解釋,“專守防衛”的核心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四點:一、不對敵實施先發制人的攻擊,僅在遭到武力攻擊后才進行必要最小限度的自衛;二、不允許攻擊對方基地,不實施戰略進攻,不擁有戰略進攻性武器;三、防衛范圍僅限于日本領空、領海及周邊;四、采取被動防御戰略,防御作戰目的僅限于擊退來犯之敵。 冷戰結束20多年來,日本政府通過制定法律和發布政府意見等形式,嘗試突破“專守防衛”的核心原則。如日本政府在2003年6月通過的《武力攻擊事態法》將自衛隊行使武力的時機從“遭到武力攻擊后”提前到“武力攻擊發起前”,突破了“僅在遭到武力攻擊后才進行必要最小限度自衛”的原則。2006年12月修訂的《關于武力攻擊事態時對外國軍用品等海上運輸實施管制的法律》突破了“防衛范圍僅限于日本領空、領海及周邊”等原則。 “從2010年開始,日本放棄了基礎防衛力量構想,實行機動防衛力量構想”。 江新鳳指出,2010年12月和2013年12月日本政府出臺的兩份《防衛計劃大綱》是日本軍事轉型的重要標志之一,日本的安全保障戰略、軍事戰略、威脅判斷、軍事部署等均出現了重大調整,其“假想敵”轉向中國。 安倍晉三出任日本首相后,日本右翼保守勢力在日本政界占據上風,調整軍事政策的意愿強烈。 江新鳳認為,近年日本的軍事改革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美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需要日本在亞太發揮更大的作用,日本則趁機“借船出海”,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其次,中日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加之日本歷史上曾侵略中國,中國的快速崛起對日本心理上產生很大沖擊;三是日本國內成為正常國家的沖動,試圖擺脫戰后體制對日本軍事力量發展和運用的種種束縛。 在安全戰略上,安倍政府于提出“積極和平主義”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地區和國際秩序的構建;在軍事戰略上,提出“聯合機動防衛力量”構想,實施“動態威懾”戰略;在法律上,制定“安保相關法案”,解禁集體自衛權,擴大自衛隊行動范圍,步步突破戰后法律體制的約束;在同盟關系上,制定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強化日美同盟,與美聯手干預地區和國際安全事務;在力量建設上,增加軍費,強化軍備,建設一支快速機動、高效精干、靈活多能的現代化軍事力量。這些表明,日本正在加快推進“軍事正常化”步伐,努力實現世界政治軍事強國。 調整編制體制,提升快速反應能力 冷戰結束后,來自蘇聯的威脅消失,日本面臨的安全威脅轉為“新型威脅和多種事態”。日本開始推進自衛隊改革,調整陸上自衛隊編制體制,目標是構建一支“多能、靈活、有效”的防衛力量。對陸上自衛隊的“瘦身”首當其沖,重點是壓縮部隊規模,減少重型裝備,使部隊由傳統的重裝型向靈活機動型轉變。 從1996年開始,日本開始改革冷戰時期確立的陸上自衛隊“13師2混成旅”編制進行改革,并于2009年度完成并確立“9師6旅”的編制,形成由政經中樞、沿岸部署、戰略機動等多種類型師、旅組成的陸上自衛隊。 2006年度末,日本在朝霞基地新編中央快反集團。該集團由日本防衛大臣直接管轄,是一支具有戰略預備隊性質的快速反應部隊,總兵力約4500人。中央快速反應部隊有“自衛隊味精”的綽號,因為它整合了陸上自衛隊幾乎所有能第一時間出動的精干力量。 后來又經過幾次整編,至2013年度末,陸上自衛隊形成了8個普通師、1個機動裝甲師、6個旅、5個混成旅和中央快反集團的編制。其中,中央快反集團和1個裝甲師為機動作戰部隊,其余8個師和6個旅為平時固定部署部隊。 2013年的新防衛計劃大綱提出,日本將在陸上自衛隊中設置新的司令部——“陸上總隊”,以統領陸上自衛隊北部、東北、東部、中部、西部五個方面隊(相當于軍區),屆時“中央快反集團”將撤編,轉隸至“陸上總隊”。同時對目前的兵力結構進行調整,形成由3個機動師、4個機動旅、1個裝甲師、1個空降旅、1個直升機旅和1個水陸兩棲機動旅組成的“機動作戰部隊”,其余5個師和2個旅作為平時固定部署部隊。其特點是加強機動作戰力量,同時保持和軍區的地域守備力量,形成地域守備和機動應變的雙型部隊配置。目前,這項改革尚在進行中。 建立聯合作戰體制,與美軍無縫對接 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在軍事轉型中相繼建立了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日本作為美國的重要盟友,在指揮體制上也追隨美國,逐步建立起既適合本國國情,又方便與美軍對接的聯合作戰體制。 日本于2006年3月27日正式成立聯合參謀部,同時撤銷參聯會,建立起以聯合參謀部為核心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把原來各軍種參謀長的作戰指揮權統一收歸到聯合參謀長手中,各軍種參謀長被剝奪作戰指揮權,由聯合參謀長指定聯合任務部隊指揮官對部隊實施統一指揮。各軍種參謀長退出指揮鏈后,專門負責本軍種的建設、訓練、人事和管理等工作,成為“力量的提供者”,而聯合參謀長成為“力量的使用者”,從而建立起軍政軍令分開的一元化指揮體制。聯合參謀長直接向首相負責。 日本自衛隊新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鏈條為“聯合參謀長—聯合任務部隊司令(各方面隊司令或中央快反集團司令、聯合艦隊司令、航空總隊司令或未來的陸上總隊司令等)—聯合任務部隊”三級指揮體制。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作為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盟友,日本的聯合指揮體制還要和美軍對接,便于實施高效的聯合作戰。2012年3月,日本航空自衛隊航空總隊司令部遷入駐日美空軍司令部橫田基地,同時在橫田基地設立“日美聯合作戰協調所”。2013年3月,陸上自衛隊中央快反集團司令部從朝霞駐地遷入駐日美軍陸軍第1軍司令部的座間兵營(神奈川縣),另外,海上自衛隊與駐日美海軍第7艦隊同在橫須賀基地。因而,日本陸海空主要司令部與美軍太平洋戰區三軍戰術司令部已經實現整合,自衛隊的三級指揮體制與美軍的三級指揮體制分別對應,戰時可實現指揮鏈的“無縫對接”:日聯合參謀長對應美太平洋總部或中央總部等戰區司令;日各軍區司令或中央快反集團司令(或未來的陸上總隊司令)對應美陸軍第1軍司令,日海上自衛隊聯合艦隊司令對應美第7艦隊司令,日航空總隊司令對應美駐日空軍司令;日聯合任務部隊對應美聯合特遣部隊。 兵力規模由減轉增,大力發展新型裝備 在2013年新防衛大綱出臺之前,日本陸上自衛隊一直在進行“瘦身”改編,包括裁減員額和軍費,將師改為旅,裁減重型裝備、增加輕型機動車輛等。安倍政府執政后,一改軍費微降趨勢,轉而采取擴充軍備政策,增加軍費和部隊員額,研發和引進先進武器裝備,試圖建立一支除了保衛日本國家安全外,還能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的軍事力量。 2013年,日本自衛隊員額增加287人,這是日本自衛隊員額18年來的首次擴編,自衛隊實有總員額達到225377人(編制員額為247446人 )。 1976年版日本防衛計劃大綱規定陸上自衛隊編制為18萬人,截止2010年已降至15.4萬人。但根據新大綱,2024年陸上自衛隊兵力規模將增至15.9萬人,增加的員額重在為組建水陸兩棲部隊做準備。 日本防務預算近年開始持續增加,2013年度防衛預算比上年度增長0.8%,為11年來首次增長;2014年增幅達2.8%,創下18年來最大增幅;2015年增加2%,連續3年增加。今后日本防衛預算預計將繼續增加。 江新鳳指出,日本還大力研制和引進新型武器裝備,如日本從美國引進F-35戰斗機、“魚鷹”運輸機、“全球鷹”無人機等。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朝著大型化方向發展,其“出云”級兩棲攻擊艦排水量達2萬噸,能夠搭載14架直升機,堪稱名副其實的準航母,目前已服役2艘。 日本正在強化太空衛星預警實力,目前已基本上建立起2 2的體制,就是由2顆光學衛星和2顆雷達衛星組成的情報偵察預警系統。2018年3月前還將發射2顆第三代光學衛星和2顆第三代雷達衛星,以進一步提高其預警偵察能力。這些衛星系統可用于反導等作戰,應對中國和朝鮮的彈道導彈。 針對未來可能的網絡作戰,日本成立了網絡戰部隊——網絡防衛隊,目前配備約90人,尚處于起步階段。 以中國為主要對手,大力強化西南防御 隨著中日雙方在釣魚島緊張局勢升級,日本把中國當做主要對手,陸上自衛隊開始大力加強西南方向的力量部署,重點防御西南島嶼,改變西南島嶼“力量空白”的局面。如在與那國島部署150人的“沿岸監視部隊”,負責監視該島周邊海空域的艦機;計劃在宮古島、石垣島各部署350人規模的機動作戰部隊——“國境警備部隊”;還計劃擴編“霍克”防空導彈群為防空導彈團,為其配備中程地空導彈,加強地面防空作戰力量;在宮古島部署地艦導彈部隊,加強對釣魚島的防御力量,同時牽制和威懾中國進出宮古海峽的軍艦和飛機。 在加強西南方向反導預警和偵察監視能力方面,日本自衛隊已經構建起地面反導預警體系。通過建立由FPS-3(改)、FPS-5、FPS-7雷達組成的陸基預警探測系統,實現對彈道導彈的準確預警。此外,還在距釣魚島170公里、距臺灣110公里的與那國島部署海岸監視雷達,密切監視西南方向的海上動向,獲取的情報與美軍共享;計劃在2017年位于小笠原群島的硫磺島新建通信監聽設施,嚴密監視中國軍隊艦機在西太平洋上的活動,牽制和阻撓中國海軍走向遠洋。 日本陸上自衛隊還將以西部軍區步兵團為基礎,新組建水陸兩棲作戰旅,為其配備“魚鷹”運輸機、美式水陸兩棲戰車、高速機動戰車、“全球鷹”無人偵察機及瀕海戰斗艦等。建成后將由即將組建的陸上總隊指揮,作為未來西南方向奪島作戰的主力軍。(閆嘉琪 邱越) |
相關閱讀:
- [ 08-04]安倍執意推進日本軍事化 自衛隊角色史無前例擴大
- [ 07-02]日本“軍事正常”仍是危險跡象
- [ 06-17]中方:日本軍事安全政策調整不得損害中國安全利益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