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10月13日電(記者陳晨)他是生長在嶺南的異鄉人,大學畢業后只身來到陜西渭北高原從事旱作小麥育種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 他培育出的品種,讓旱區小麥從畝產60多公斤一步步增長為畝產450公斤的高產作物,被當地農民親切地稱為“救命恩人”。 半個世紀過去,耄耋之年的陜西省長武縣農技中心退休研究員梁增基,退而不休,依舊奔波在田間地頭。 鄉親們說,與黃土地融為一體的,不只是他培育出的小麥良種,還有他自己。 扎根異鄉的“老農人”:“要吃糧,找老梁” 國慶節過后,新一輪的播種期剛剛結束,本應是育種工作者一年中相對輕松的時節,梁增基卻如往常一樣,來到位于長武縣郊區農技中心的試驗田里。 坐在小凳上,戴上眼鏡,梁增基雙眼緊盯剛剛出芽的嫩苗,一邊在筆記本沙沙走筆,一邊與身旁的助手交流。“最近的工作量很大,觀察苗情要匯總資料。”他神情嚴肅,一如54年來工作中形成的一絲不茍。 光陰倒轉回1961年秋天,原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的梁增基被分配到長武縣農機站。 長武,位于渭河以北、黃土高原邊緣的“旱腰帶”地區,十年九旱,自然條件極為艱苦,至今仍是國家級貧困縣,彼時更是外人眼中的苦窮之地。 從西安出發翻山越嶺一整天,車子剛剛駛入只有一條百米長泥濘街道的縣城,一同前來的同學已萌生去意。 比起只有幾間土坯房的農技站,更為困難的是當地極為低下的農業生產水平。擺在梁增基面前的是這樣一幅場景:稈如茅草,穗如蠅頭,小麥生產十年九災,平均畝產不到100斤,農民常年啃高粱面的“黑饃饃”還填不飽肚子。 但這個出身貧寒的廣東高州小伙子沒有退卻。培育出與旱塬相適應的小麥良種,讓老百姓吃上白面饃饃,成了他最初的動力。 培育一個優良品種,從最初的雜交試驗到最后通過審定應用于生產,至少需要12年。從此,無論是在烈日下麥浪翻滾的溝溝坎坎,還是數九寒天冰雪覆蓋的試驗田里,長武旱塬上多了這位異鄉人的身影。 “冬天,實驗室里像個冰窟窿,老梁經常邊哆嗦邊寫材料;夏天,炙熱的太陽曬得皮膚發疼,老梁在田里一干就是一天。”農技站的老同事段長林說。幾十年如一日,梁增基就這樣不離土、不離種,在田間地頭耕耘播種。 50多年來,梁增基培育的“長武131”“長旱58”等系列小麥新品種,攻克了旱作小麥“凍、銹、旱、倒、黃矮病”五大難題,生產上由多災變為基本無災,由低產變高產,畝產由上世紀60年代61.1公斤逐步提高到現在超過450公斤。 “要吃糧,找老梁。梁老師是咱渭北旱塬人的救命恩人,大家都叫他‘旱塬上的袁隆平’。”記者在長武縣丁家鎮十里鋪村偶遇的村民薛玲草這樣說。在長武縣的農民中,幾乎無人不知這位不善言談的“老農人”。 如今,梁增基培育的品種不僅覆蓋了長武沿線“旱腰帶”地區90%的耕地,也在甘肅、河南、山東等省干旱地區推廣300多萬畝,綜合效應超過40億元。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